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高等院校招生名额不断扩大,对大学生入学的体检标准不断放宽,这就使得一些身体上残弱的学生有机会和别的同学一样进入高等院校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其身体条件不能满足和正常学生一起上大学体育课。为了体现人文关怀和教育平等,教育部规定每所高校都要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即保健体育课。为了探讨目前武汉地区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本文对武汉地区的18所高校残弱学生保健体育课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地区普通高校不够重视病残弱等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目前,开设了保健体育课的普通高校仅有5所,一些高校没有开设此课程,这些高校的残弱学生只能跟随正常班级上课。在开设了此课程的普通高校中,80%的普通高校教学大纲对保健体育课教学的规定不够明确,安排教学非常随意。在保健体育课教学内容方面,理论知识教学主要是一些保健康复知识,技能教学主要是传统的养生项目,如太极拳,且没有重视健康心理方面的知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被足够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多采用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群体的不同身体症状。考核评价方面,过多注重结果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没有被广泛的采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缺乏保健康复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本身能力有限,缺乏对保健体育课教学的客观认识,再加上不同残弱学生的不同症状,这都给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添加了困难。学生对于当前普通高校的保健体育课的现状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方面学生多希望安排养生保健和心理健康内容,男生希望技能上多安排一些球类、跆拳道等有一定负荷或对抗性项目,女生希望技能上多安排舞蹈等能发展良好身形的项目。在上课方式上,学生多希望统一教学和自由学习相结合;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学生多希望按病况或按兴趣组织教学。在考核评价上,学生多希望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希望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二元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占32.92%,希望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元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占41.62%。以下是使武汉地区高校残弱学生体育教育事业良好开展的几点建议:转变对残弱学生体育的思想观念;注重保健体育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建立与完善工作;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更加有利于残弱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好保健体育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配备专业的保健体育课教师;注重对每个残弱学生的关怀,做到每个残弱学生都能受益,都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