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对称特性的车辆跟驰行为建模与分析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e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辆在跟驰行为中往往存在减速过程相对于加速过程更为急促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加、减速非对称特特性。但是,绝大多数已有的车辆跟驰模型没有考虑这种非对称特性,而极少数考虑了这种非对称特性的模型却难以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以美国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NGSIM项目(2004年)中的实际车辆轨迹数据作为研究依据,通过数据筛选、处理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车辆跟驰行为中加、减速非对称特性是真实存在的。并指出司机的驾驶安全意识是这种非对称特性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定性的分析指出,司机主要通过车头间距和前、后车的速度差来判定跟驰过程中的安全性。指出跟驰过程中加、减速非对称特性产生机理为:当车头间距较短时,司机对前、后车的速度差关注程度较高,减速过程会相对急促;当车头间距较长时,司机对前、后车速度差的关注程度较低,加速过程会相对缓慢。本文在全速度差(FVD)模型的基础上,认为司机对前、后车速度差的关注强度与车头间距成负相关,从而建立新的模型。通过对不同跟驰阶段的加速度大小分析,验证了新模型能够描述车辆跟驰行为中的加、减速非对称特性。稳定性分析间接指出,新模型能够体现这种非对称特性。计算机仿真结果指出,模型所描述的车流在密度波、加速度、滞回曲线、交通扰动等方面均能够体现出加、减速非对称特性,并且与实际车辆的跟驰行为一致。以NGSIM项目中的实际车辆轨迹数据为依据,对新模型和FVD模型进行参数标定与评价。结果指出,相比于FVD模型,新模型能够更准确和更精确地描述车辆的实际跟驰行为。
其他文献
污染物复合暴露后的危害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微塑料作为新兴污染物,近几年来在海洋水、地表水中大量检出,微塑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会在食物链中传播,最终可能会进入人体,其毒性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磷酸三苯酯(TPP)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有机磷酸酯阻燃剂(OPFRs)。TPP目前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检出,它在环境中的大量存在可引起多种毒性效应,如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高速发展,规模实力快速壮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新中国发展最早的传统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
一方面,校企合作是企业和高等院校在满足各自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工作机制,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由于它突出“应用性”,使得它既与校企合作具有天然联系,又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从而将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成为二者沟通的桥梁,形成了“三合一”的整体。本文认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目标;
据“中国纺织竞争力500强”显示的数据,福建新华源集团在纤维素纤维纺纱业领域连续三年名列前茅,成为近年来粘胶纺纱企业中的一匹黑马.为了探寻其中的奥秘,记者特赴福建新华
随着日常生产生活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技术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诸如分布式传感器、生物芯片和便携式无线通信系统等这些低功耗的电子设备已经在精密与超精密加工、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制造和生物医疗等高技术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电能供给已经成为限制诸如生物芯片等低功耗电子设备应用和后续发展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没有电池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