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淋巴管及留置腹膜后引流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_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淋巴囊肿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淋巴结切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导的发生率在1~49%之间(2~5)。大多数淋巴囊肿没有症状,当囊肿体积较大时,可因占位性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而产生症状和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淋巴囊肿的防治正在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腹膜后引流曾被作为一种常规的预防淋巴囊肿的方法而被广泛使用,但近年来的一些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引流在预防淋巴囊肿等并发症方面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好处(12);术中结扎髂淋巴管主干理论上对于淋巴囊肿的预防是有效的,但在妇科领域缺乏针对性的对照研究。本实验对留置腹膜后引流和术中结扎髂淋巴管主干对术后淋巴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别做了前瞻性的对照研究。 研究目的: 比较不缝合盆腔腹膜的情况下:①留置腹膜后引流管与不留置引流管及②以丝线结扎髂淋巴管5个位点a.与结扎2个位点b.对术后淋巴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6年7月至2008年11月由林仲秋教授等人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72例,分为三组,第一组19例,术中全部结扎双侧髂淋巴管5个位点a.,并留置盆腔引流管;第二组28例,术中全部结扎双侧髂淋巴管2个位点b.,留置盆腔引流管;第三组25例,术中全部结扎双侧髂淋巴管2个位点b.,不留置盆腔引流管。三组病人术中都不关闭后腹膜。术后第1、4、12和24周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B超检查。比较病人基本情况、手术和术前、术后相关指标、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各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引流组与非引流组间、全结扎组和部分结扎组间病人基本情况、手术和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引流量、血浆蛋白水平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第1周非引流组淋巴囊肿的发病率(56.0%)明显高于引流组(28.6%)p=0.043);术后第4、12周部分结扎组淋巴囊肿的发病率(75.0%;64.3%)明显高于全结扎组(31.6%;16.7%)(p=0.003;p=0.002);术后第24周各组间淋巴囊肿的发病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内淋巴囊肿的总体发生率、直径≥4cm的囊肿发生率、有明显症状和并发症的囊肿的发生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是淋巴囊肿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流组术后发热的发生率(28.6%)高于非引流组(4.0%)(p=0.044),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淋巴结切除术后不放置盆腔引流管增加了术后近期淋巴囊肿的发病率,但不增加术后远期淋巴囊肿的发病率,在不缝合后腹膜、术中止血良好、没有肠管、输尿管损伤的情况下术后可以不放引流管,以减少引流液中蛋白等营养物质的丢失。 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比仅结扎闭孔近端和闭孔远端淋巴管更能降低术后6个月内淋巴囊肿的总体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 环磷酰胺是治疗风湿病中常用的、疗效肯定的免疫抑制剂,但其对绝经前妇女的卵巢毒性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目前风湿性疾病的预后已大有改善,加上社会进步,多数人对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主要致死原因,多种危险因素可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量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随着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的风
從本期开始,和心理相关的一个新栏目“心事鉴定所”就正式和大家见面啦。不管你是脾气突然暴躁,还是心思突然变得敏感,抑或是心里多了什么藏不住的小情绪,如果你想要搞清楚背后隐藏的心理秘密,我们都能够为你一 一 分析。征集异常行为,祭出调节大招,这就是我们“心事鉴定所”要干的事儿。如果大家有什么亟待解决的心理困惑,欢迎扫码进入“心事鉴定所”。  异常行为  番茄味的奶酪,20岁,女  每次我请别人帮忙的时
期刊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酶的缺陷,皮质醇的合成部分或完全受阻,反馈抑制减弱,使促肾上
◎ 四川理塘 哈苏503CW相机,80mm镜头,富士反转片,光圈F22,快门1/2秒,加偏振镜。   ◎ 红原 宾得67相机,150mm镜头,加偏振镜,柯达E100VS反转片,光圈F8,快门1/60秒。   ◎ 云南土林 宾得67相机,45mm镜头,加偏振镜,柯达E100VS反转片,光圈F8,快门1/60秒。   ◎ 扎达峡谷 林好夫4×5相机,9
目的:通过观察I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兔腰段脊神经后根神经束中的走形及分布特点和脊神经后根神经小束中Ia类传入神经纤维的含量与电刺激阈值的关系,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