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战斗的天使》的人际意义探析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新韩礼德学派的代表人物马丁(Martin)等人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它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这一方面的新的扩展。这一理论关注的是表达文本/说话者的观点,态度,立场的语言资源,以及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评价理论是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级差和介入。在这三者中,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判断和鉴赏,因此,态度系统又可细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大次系统。   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出发,对20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赛珍珠为其父亲写的传记文学文本《战斗的天使》中的话语态度资源加以分析,旨在通过阐释作者对传教士父亲形象的认识过程,探索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帮助读者欣赏这部作品的语言魅力。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将语言学理论作为有效地分析工具来分析文学传记文本,进一步证明了评价理论的实用性和阐释力,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同时,对传记文本《战斗的天使》中作者/说话者具有态度意义的语言资源进行解析,使得文本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从而使读者能够从评价理论的角度深刻理解这一文学传记文本,也为读者欣赏这部佳作的语言艺术魅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语言对世界的划分与阐释既清晰又模糊。首先,语言本身的描绘力并不是强大无比。有时它是无力的,人们只能通过模糊的语言去感知世界。无论是语言自身的模糊,还是人为造成的语言模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研究者不断探索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方案。而随着多模态话语的出现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黑板-课
学位
具身认知模型指出:语义知识并不存在于感觉和运动相分离的领域,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两者相交叉的领域。相反地,非模态符号模型认为:概念是由抽象符号组成,这些符号在感觉与行动
目前,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沉寂现象已非常普遍,这势必会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针对中国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沉寂现象的实证研究较少,且多数学者将目光放在了
功能文体学作为现代文体理论,为文体分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法。多位学者在该理论的指引下对文学的语言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作者认为功能文体学也同样适用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