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时代下的全民旅游需求不断攀升,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地区,旅游型乡村应运而生。村落空间作为旅游产业的载体,旅游效应最终投影在物质空间之上。为适应旅游发展需求,乡村空间必须不断解构与重组,并叠加多样化、复合化的功能。此外,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表象之下,本质上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光鲜之下暗潮汹涌,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或者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旅游型乡村的理性发展。为此,在当前乡村旅游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不同开发模式下的旅游型乡村空间在旅游产业介入下如何演化,是一个关乎旅游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亟需更多地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旅游型乡村发展与空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对苏州旅游型乡村展开调研,旨在剖析不同开发模式下苏州旅游型乡村的空间演化路径。在宏观实证方面,根据旅游型乡村开发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导向将苏州旅游型乡村划分为内生、外生两种不同开发模式,并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路径依赖理论构建了旅游型乡村空间演化的路径依赖模型,对苏州旅游型乡村空间演化所处阶段进行总体分析;在微观实证方面,本文选取蒋巷村和三山村分别作为内生式、外生式旅游乡村的实证案例,基于路径依赖过程对其空间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和驱动机制作进一步阐释,以揭示不同开发模式下旅游型乡村空间的差异性演化及这个过程中政府、基层组织、外来投资商等不同利益主体所处地位与作用。研究表明,苏州旅游型乡村的空间演化遵循路径依赖规律,在内生与外生两种不同利益主体导向下呈现差异化的阶段性演化特征。更进一步讲,权力和资本作为乡村空间演化的根本动力,在推动空间演化过程中有不同的利益趋向,不同利益主体作为旅游开发核心力量主导下的旅游型乡村开发产生的结果各有利弊。不能简单断定2种开发模式的优劣,因其有各自形成的特殊的内部、外部制约因素背景,存在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旅游型乡村开发过程中,在坚持一股力量主导的前提下,应当保障多方利益主体的均衡发展,要将乡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旅游开发公司、政府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尤其应重视村民的主体地位,以推动乡村空间的良性演化,加速更多乡村在我国大地上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