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胃香乐方对复合病因法复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并探讨该方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60只SD大鼠,给予SPF级混合颗粒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胃香乐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喂养,其余组造模,采用复合病因法造模21天,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每组取大鼠2只解剖并观察大鼠胃部和十二指肠的色泽情况,有无器质性改变,再次验证造模成功。造模结束日起,恢复正常饮食和饮水,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各治疗组给予胃香乐方水煎液或莫沙必利水溶液灌服,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医用蒸馏水灌服。每日3:00PM灌胃给药,连续14天。各组大鼠在末次给药后24h禁食、禁水,后予营养性半固体糊0.5m L/只灌胃,30min后给予10%的水合氯醛溶液8m L/kg腹腔内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给予腹主动脉穿刺取血,将血样低温下离心分离,检测大鼠血浆胃动素(MTL);取出胃称其重量,计算胃排空率,同时迅速取出小肠,计算小肠推进率,最后取胃窦壁(距幽门0.5cm的胃壁组织)全层约0.5cm×0.5cm 2块,2.5%戊二醛固定LKBⅢ型超薄切片机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胃窦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重点标记细胞中的线粒体,比较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的观察:实验前各组大鼠状态良好,毛色光鲜、反应快捷、活动自如。造模结束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食量减少,毛发变暗、枯黄,大便臭秽,活动减少,紧张、焦虑或喜扎堆、倦卧等表现,说明造模成功。2.造模结束后,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组织解剖肉眼未见溃疡或其他器质性病变。3.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动率的比较:(1)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胃香乐方各组、莫沙必利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3)与中剂量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胃动素检测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中剂量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胃动素明显增加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中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电镜下可见:模型组胃窦Cajal间质细胞形态结构明显改变,胃窦Cajal间质细胞与周围细胞和平滑肌之间的连接较少,而且线粒体大多变肿胀。和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结构,胃窦Cajal间质细胞与周围细胞和平滑肌之间的连接均有明显改善。线粒体的体密度(Vv)及比膜面(δm)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表面(δ):(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莫沙必利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组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香乐方各剂量组比较,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采用复合病因法造模,是经典造模法的改良,能复制较理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2.胃香乐方中剂量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动率、胃动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以及线粒体的影响优于其余各组,这说明中剂量组能很好的促进胃肠动力。3.胃香乐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可能机制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恢复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尤其是线粒体的恢复,并且使胃动素的分泌增加,增强了胃肠道的动力,从而促进了胃排空和小肠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