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yygyds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卒中是痫性发作、癫痫的重要病因尤其是老年患者。研究表明45%癫痫由卒中所致,尤其是出血性卒中。卒中后癫痫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因此临床正确的诊断该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脑电图特征及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于驻马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诊断为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例组为卒中后癫痫患者组,对照组为卒中后未并发癫痫患者组。收集26例病例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类型、既往病史、既往服药史、脑电图特征、痫性发作类别、癫痫发作类型、服用抗癫痫药物名称、服药后3个月无发作率、6个月无发作率、是否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及脑区受累情况。收集35例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类型、既往病史、既往服药史、脑电图特征。采用t检验及X2检验分析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特征及临床危险因素。结果1.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26例卒中后癫痫病例组患者中,12例为复杂部分性发作(CPS)(46.1%),14例为sGTCS(53.9%)。11例早发型发作中4例为CPS(36.4%),7例为sGTCS(63.6%);15例晚发型中8例CPS(53.3%),7例为sGTCS(46.7%)。本研究中仅2例(7.7%)卒中后癫痫患者出现癫痫持续状态。2.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特征26例卒中后癫痫的病例组患者中,13例出现尖波(50%);35例卒中后未出现癫痫的对照组中2例出现尖波(5.7%)。两组间尖波出现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7.12×10-11,OR=16.50;95%CI=3.26-83.47)。局灶、弥漫性慢波在病例组中的出现频率为38.5%,对照组中出现的频率为11.4%。两组间慢波出现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OR=4.84;95%CI=1.31-17.90)。3.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子分析3.1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人口学数据发现,年龄、性别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2 26例病例组中出血性卒中17例(65.4%),35例对照组为14例(40%),其余为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患者占65.4%,缺血性卒中后癫痫为(34.6%)。3.3 26例脑卒中病例组中累及2个或2个以上脑叶为18例(69.2%),对照组为18例(51.4%)。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脑叶累及区域对卒中后癫痫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6,OR=2.12;95%CI=0.73-6.16)3.4本研究26例病例组患者11例有糖尿病病史(42.3%),对照组中12例有糖尿病病史(34.3%)。两组间血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2,OR=1.41;95%CI=0.49-3.40)。结论1.卒中后癫痫发作均为部分性发作,其中sGTCS较CPS常见。早发型发作中sGTCS较CPS常见,但晚发型则与之相反。2.尖波、慢波可视为预测卒中后癫痫可靠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尖波的出现。而出血性卒中更容易出现卒中后癫痫。3.年龄、性别、脑区受累区域及血糖不能作为卒中后癫痫可靠的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项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土建施工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实施有效的现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保证施工现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