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探讨基因型、pH环境、二相性对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粘附性的影响;2.研究基因型、pH环境、二相性对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所有白假丝酵母菌菌株来源于VVC患者阴道分泌物。1.应用PCR方法对白假丝酵母菌25S rDNA编码区可转座Ⅰ型内含子扩增行基因分型。测定pH7.0和pH4.0环境下不同基因型的73株白假丝酵母菌的孢子相和菌丝相对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率。2.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行不同基因型的60株白假丝酵母菌孢子相和菌丝相在pH4.0和pH7.0环境下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1.954株白假丝酵母菌分为三种基因型:876株(91.8%)A型;58株(6.1%)B型;20株(2.1%)C型。孢子相的粘附率由高到低为A型>B型>C型,菌丝相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丝相的黏附率均高于孢子相;pH4.0环境下的黏附率高于PH7.0(P<0.001)。2.在本实验中,所有药敏结果的判断皆参照NCCLS推荐的常规药敏实验的药物质量浓度界点。(1)C型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MIC值低于A、B型(P<0.05);A型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MIC值高于B、C型(P<0.05);各基因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明显差异(P>0.05)(2)伊曲康唑在pH7.0环境下抗60株白假丝酵母菌的MIC值高于pH4.0,而余下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与之相反(P<0.001)。与pH7.0环境相比,在pH4.0环境下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明显升高(P<0.001),而制霉菌素在数值上则明显降低。(3)咪康唑、伊曲康唑抗白假丝酵母菌孢子相的MIC值高于菌丝相,而制霉菌素则相反(P<0.01)。与孢子相液基相比,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相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明显升高,而制霉菌素则明显降低。(4)常规药敏实验(pH7.0,孢子相)与个体化药敏实验(pH4.0,菌丝相)相比较,后者伊曲康唑的MIC值小于前者,余下五种药物则相反。后者伊曲康唑的敏感率高于前者,制霉菌素与特比奈芬则相反。结论1.来源于VVC患者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离株主要基因型为A型。基因型、pH环境及二相性对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对VEC的粘附性有影响。2.基因型、pH环境及二相性对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有影响,唑类药物仍为首选药物。根据致病菌生长环境及致病特性行药敏实验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