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兰围场作为曾经的皇家猎苑,经过岁月更迭,其森林生态环境从繁盛一时到巨大破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恢复,期间发生的森林生态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教训和经验。本次研究就以木兰围场森林生态环境变化为基础,通过以下方法:1、收集资料、画卷(《乾隆一箭双鹿图》、《百骏图》、《哨鹿图》)分析森林覆盖率、树高、胸径等数据,反映清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情况;2、问卷调查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近、现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情况变化;3、通过之前的清代画卷分析及资料收集工作,按照原清代木兰围场范围找到与之对应的位点或相近原生态的森林环境,进行α物种多样性对照试验,形成古今对比。探究当下木兰围场采用的森林“近自然经营”的优缺点,以探索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迁及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上述考证、调查与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清代中后期鹿、狼、虎、熊、貉等大型哺乳动物仍存有一定数量,且颇具一定规模,物种多样性丰富;天然生针叶树种如油松(Chinesepine)、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Spruce)等;阔叶树种如蒙古栎(Mongolia oak)、白桦(white birch)等多样性丰富,平均胸径范围在50-70cm,郁闭度0.4左右,树高范围12-15m,森林覆盖率近70%。相反,如今啮齿类和小型食肉类动物占据多数,而大型哺乳动物已经难觅踪迹;当下,木兰围场森林生态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天然生大径级林木已非常罕见了。经问卷调查,当地树高范围5-10m,平均径级在30-40cm,森林覆盖率约50-60%,灌木盖度约0.5,说明近20-30年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得到显著改善。但木兰围场林龄结构不合理情况仍旧存在,成熟林、近熟林比例较低,中幼龄林占比超过60%;相较于传统的皆伐、间伐和择伐的森林经营理念,对当下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近自然经营”模式认可度高。(3)经“近自然经营”后,乔木层中,大径级林木占比增加,树种组成趋于稳定,有利于森林发挥多重效益;灌木层中,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增加,说明“近自然经营”对该地区森林灌木层状况有一定改善作用;草本层中,α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减程度不明显,“近自然经营”对该地区森林草本层改善意义不大;苗木更新层中,苗木种类、数量都出现了明显减少,说明过度的“人为干预”,削弱了苗木自然更新的潜力,不利于森林生态环境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