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小说的复调性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借鉴复调理论,运用叙事学等知识,以张贤亮小说的复调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小说思想的复调性,叙事的复调性,最后挖掘其小说复调叙事背后张贤亮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张贤亮小说思想的复调性。张贤亮的小说有五组明显的思想冲突,它们真实地展现出人面对生与死、在沉重与轻盈等情感路口的彷徨、挣扎,甚至绝望。它们分别是死亡与生存,人性的罪恶与善良,人情的冷漠无情与有情有义,爱情愿望中的欲望与理性,生活态度的消极“弃世”、积极“入世”与洒脱又玩世不恭。其中,善良的人性包括忏悔意识,张贤亮小说中的忏悔意识逐渐从一种人性的觉醒意识转变为一种善良的道德。在爱情愿望中,不仅有欲望与理性的冲突,也有基于理性的“现实爱情”与“理想爱情”的差距,让人陷入灵与肉、“围城”等纠结的情感状态。第二部分论述张贤亮小说叙事的复调性。为了展现小说思想的复杂,张贤亮小说的叙事运用了多样的艺术构思和手法,形成了叙事的复调性。其主要表现为大型和微型这两种对话的空间。其一,大型对话的空间通过小说与小说之间结构的“对位”,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来建立。其二,微型对话的空间通过小说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作者,人物与自我,人物与“物”之间的对话来建立。第三部分论述张贤亮小说复调叙事背后的精神世界。张贤亮小说的复调性反映了他精神的复杂与多变。张贤亮有怨恨和忏悔,有理性的开放思想和浪漫的家国情怀,有玩世不恭和冷静严肃,也有贯穿他整个人生的实践思想。这些复杂分裂的思想都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他精神的轨迹,决定了他向社会实践的转型。本论文认为张贤亮的小说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心世界。但他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将精神寄托停留在了世俗的对象上,渐渐失去了对深刻人性的关注,成为一个一去“难返”的“历史”文人。
其他文献
一、电磁学中的基本定律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特征对齐在源域和目标域空间不一致时会导致负迁移现象。为此,提出一种基于GloVe和WordNet模型的迁移学习文本特征对齐算法。根据数据样本词性和类别对分类任务进行特征筛选,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资源型城市应把握当前国际绿色变革机遇,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产业体系绿色重构为绿色经济的实现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构想,它打破了传统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将
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國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
文章以投运8年的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迁建项目为例,围绕电气系统建设,从设计、管理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及后评价,以期为大型综合医院电气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与探索。
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发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的主体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到思维的“源泉”中去,并不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阶级为代表。以往的一些阶级或政党,虽然一时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