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借鉴复调理论,运用叙事学等知识,以张贤亮小说的复调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小说思想的复调性,叙事的复调性,最后挖掘其小说复调叙事背后张贤亮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张贤亮小说思想的复调性。张贤亮的小说有五组明显的思想冲突,它们真实地展现出人面对生与死、在沉重与轻盈等情感路口的彷徨、挣扎,甚至绝望。它们分别是死亡与生存,人性的罪恶与善良,人情的冷漠无情与有情有义,爱情愿望中的欲望与理性,生活态度的消极“弃世”、积极“入世”与洒脱又玩世不恭。其中,善良的人性包括忏悔意识,张贤亮小说中的忏悔意识逐渐从一种人性的觉醒意识转变为一种善良的道德。在爱情愿望中,不仅有欲望与理性的冲突,也有基于理性的“现实爱情”与“理想爱情”的差距,让人陷入灵与肉、“围城”等纠结的情感状态。第二部分论述张贤亮小说叙事的复调性。为了展现小说思想的复杂,张贤亮小说的叙事运用了多样的艺术构思和手法,形成了叙事的复调性。其主要表现为大型和微型这两种对话的空间。其一,大型对话的空间通过小说与小说之间结构的“对位”,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来建立。其二,微型对话的空间通过小说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作者,人物与自我,人物与“物”之间的对话来建立。第三部分论述张贤亮小说复调叙事背后的精神世界。张贤亮小说的复调性反映了他精神的复杂与多变。张贤亮有怨恨和忏悔,有理性的开放思想和浪漫的家国情怀,有玩世不恭和冷静严肃,也有贯穿他整个人生的实践思想。这些复杂分裂的思想都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他精神的轨迹,决定了他向社会实践的转型。本论文认为张贤亮的小说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心世界。但他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将精神寄托停留在了世俗的对象上,渐渐失去了对深刻人性的关注,成为一个一去“难返”的“历史”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