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以复发性、单侧、中至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的头痛疾患,典型的偏头痛发作一般持续4至72小时,发作前可出现视野缺损及视物变形、感觉运动障碍等先兆表现。近年来偏头痛向慢性转化呈现出增长趋势,最新调查显示每年约有2-3%的偶发性偏头痛转化为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偏头痛作为一种重要的致残性疾病,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对家庭及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担。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现有研究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基于现有基础及临床研究,临床上用于头痛发作期及预防期的药物种类多样,但由于药物的耐药性、疾病的共病及个体化差异,导致偏头痛的疗效较差。近年来,A型肉毒素制剂(Botulinum toxin type A,BoNT-A)被FDA批准为预防慢性偏头痛的药物之一。国外临床研究也证实注射BoNT-A后,头痛症状改善显著且安全系数较高。尽管BoNT-A镇痛效果显著,但其镇痛机制尚不明确。国外建立的动物模型发现BoNT-A可下调TRVP1通道的表达,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谷氨酸、P 物质等伤害性因子的释放,抑制神经源性炎症,从而抑制伤害性神经纤维的外周敏感化,减少痛觉信号的传导,起到镇痛作用。此外,对注射BoNT-A的慢性偏头痛患者血液检测也发现CGRP水平与患者头痛改善有一定关系。但国内尚未有通过人血液指标检测来评价BoNT-A治疗头痛疗效的研究报道。目的:通过观察注射BoNT-A前后患者血CGRP水平及患者疼痛评分的改变,评价BoNT-A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减轻慢性偏头痛的机制,进一步指导慢性偏头痛的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和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BoNT-A治疗的慢性偏头痛患者,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8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作为病例组。依照注射BoNT-A前后分为用药前对照组及用药后实验组,其中男性23人,女性57人。在注射BoNT-A之前和之后对偏头痛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观察注射肉毒素后1个月患者头痛缓解情况,计算头痛程度缓解百分比,其中头痛程度100%减轻视为完全缓解,显效为头痛程度减轻50%-99%,有效的头痛程度减轻20%-49%,头痛程度减轻<20%为无效。以完全缓解、显效、有效归属为临床有效,无效及加重者视为临床无效。另分别在注射前头痛发作72小时内和注射后1月从肘静脉抽出2ml静脉血。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CGRP的含量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22.0软件对其分析处理。结果:除2人治疗后头痛症状未改善,余患者头痛程度及头痛时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总治疗有效率达97.5%,且治疗有效的患者均为出现任何不良毒副反应。注射后1月偏头痛患者血CGRP浓度明显小于注射前患者血CGRP浓度,P<0.01,差异明显。治疗后1月偏头痛患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偏头痛患者头痛评分,P<0.01,差异明显。结论:BoNT-A对有先兆和无先兆慢性偏头痛改善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头痛强度及发作频率。研究还发现BoNT-A有效降低先兆和无先兆慢性偏头痛患者血CGRP水平,间接证实CGRP在BoNT-A发挥镇痛作用中其重要作用,说明CGRP浓度变化与BoNT-A治疗偏头痛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