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DIC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以及纤溶过度激活。往往伴随着内皮功能障碍和广泛的微血管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在DIC发病的起始环节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阻止凝血反应的进一步恶性循环,或能够降低DIC患者的死亡率,但也有文献提示使用抗凝药物并不能降低DIC死亡率,且尚无有关DIC的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的研究,DIC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待讨论。  目的:本实验旨在对现有已公开发表及未公开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检索,纳入高质量文章,采集并整合数据,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探究抗凝治疗应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ISTH诊断标准诊断为显性DIC的患者、JAAM标准诊断为DIC的患者、JMHW标准诊断为DIC的患者、其他标准诊断为DIC的患者。通过计算机检索及人工检索两种方式,检索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数据库在内的6个数据库,纳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抗凝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语种为中文及英文。检索文献时限为:2016年6月前。之后依照PRISMA原则,根据指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制作漏斗图评估偏倚。  结果:本研究纳入11篇RCT文章,其中英文RCT文章10篇,中文RCT文章1篇,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后进行异质性分析,剔除异质性较大的文章1篇,纳入10篇高质量RCT研究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纳入10篇文章,共计1060例患者,以28天死亡率为计算指标,I2=9%(<50%),P=0.0004,(P<0.01),10篇文章同质性好,给予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定量meta分析,计算得出OR值为0.61(CI:[0.47,0.80]),显示抗凝治疗可以减少患者28天死亡率,即抗凝治疗有效。纳入9篇文章,共计966例患者,以出血事件加重与否作为二分类变量为计算指标,I2=75%(>50%),P=0.29,(P>0.01),文章同质性较差,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OR值为0.64(CI:[0.28,1.47]),数据结果随显示抗凝治疗未加重出血,安全性尚可,敏感性分析及漏斗图均显示研究偏倚较小。  结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病死率,但其安全性尚待探究,受实验本身局限性影响,所得结论尚需要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验证。
其他文献
一个写意的“之”字。正是在这片山水天成的大之江地区中,孕育了三吴都会、自古繁华的“美丽华贵之城”杭州。20年前,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国务院批准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kappaB p65(NF-κB p65)在复发性流产病人和正常人工流产病人的绒毛组织的差异表达,初步探讨Toll样受体—核因子kappaB信号传导通路中TLR4和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