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最基本单元,一直都被寄予创新的厚望;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直都肩负着革新的使命。然而,随着技术复杂性日益提高、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创新成果转化变得更困难,企业凭借自身有限的资源与研发能力很难获得突破性创新,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求外部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流动,以期能突破技术瓶颈与壁垒,这便催生和发展了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在开放式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企业与上下游其他企业、研究组织、政府、中介机构等建立的这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关系,显得更为常见和重要。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和研究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从协同双方的角度对该模型中的各项关系进行了评述。同时,本文以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回收的25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探讨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及竞争者协同创新网络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得出了以下结论: (1)企业、竞争企业、供应商、客户、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七大主体是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前五个主体位于网络中心的主观行为层,后两个主体处于网络边缘的客观资源层。 (2)企业与政府、竞争企业、供应商、客户、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形成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竞争者-政府协同创新网络会对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同样的,竞争者-供应商、竞争者-高校和科研机构、竞争者-中介机构协同创新网络均分别地对企业-供应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4)企业行业属性会影响创新绩效,但这种作用会随着企业与其他主体协同网络联结的增强而减弱。 本文对企业协同创新管理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从交互双方视角阐述了协同需求,有助于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更有效率地进行合作;面对竞争者协同创新网络联结的增强,企业也应该加强和其他主体的协同,以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传统企业可以通过协同创新的模式缩短和高技术企业创新活动间的差距。最后本文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