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子午流注理论为指导,对抽动障碍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研究择时给药对模型大鼠的影响,揭示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的最佳用药时间,为临床中医药更好地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风止动方中天麻素含量,并通过研究天麻素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运用开野实验评定正常与模型大鼠的兴奋性节律变化,结合子午流注理论进行中药干预,分析刻板行为学实验结果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实验动物纹状体内神经递质含量,以探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祛风止动方干预抽动障碍的作用机理。 结果: (1)天麻素含量平均值为4.87%,大剂量祛风止动方中天麻素的平均含量为5.13 mg/mL;(2)天麻素在灌胃后5 min即可检出,天麻素药物浓度峰值出现在灌胃后30 min左右,4 h后血液中基本检测不到天麻素;(3)中剂量和大剂量组的AUC0-13显著增高(P<0.05),天麻素血药浓度最大值(Cmax)在此实验条件下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也显著增加,大剂量组与中剂量和小剂量组相比,其Vz/F、C L/F显著增大;(4)灌胃第3天开始T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就开始明显下降(P<0.05),之后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5)开野实验,正常组的穿越格子数5:00与1:00、9:00、13:00、21: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0和17: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直立次数5:00与1:00、9:00、13:00、21: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0和17: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修饰行为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修饰行为次数5:00和17:00、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修饰行为次数13:00和17:00、1: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给予IDPN注射1周后,正常组老鼠体重与模型组比较,体重较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刻板行为学评分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14 d后中药灌胃各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较生理盐水组大鼠重(P<0.05);(7)中药与西药组模型大鼠刻板评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8)灌胃14 d之后,结果显示2:00灌胃组纹状体内DA含量低于3:00和4:00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祛风止动方灌胃后天麻素吸收较快,在体内不易蓄积;(2)大、中、小浓度下祛风止动方中天麻素在大鼠体内为线性动力学过程;(3)造模后会影响模型大鼠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造成体重较正常大鼠轻;(4)大鼠的兴奋性具有昼夜节律性特点;(5)祛风止动方起效快,可以改善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和调节模型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含量,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有更加明显的趋势;中药不仅可以治疗抽动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模型大鼠饮食状况和机体整体状况;(6)祛风止动方在行为学评价上与西药无显著性差异;(7)与14:00给药比较,2:00给药疗效较好,说明子午流注指导下的中药干预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