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社区建设以来,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社区84689个,居民小组129.5万个,社区工作者43.1万人,管辖区内人口6.09亿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在很多领域中不断显现,并在横向、纵向两方面呈现发展趋势,社区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职业倦怠感同样在社区工作者身上不断形成和强化。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个体、服务对象、社区组织,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国内外流行的职业倦怠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产生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办法,以便运用于保障社区工作者身心健康,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本文力求在探讨社区工作环境与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情形中,通过理论探讨和对南昌市东湖区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研究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成因。本文的主要结果包括:(1)职业倦怠由个体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情绪耗竭构成,情绪耗竭是主要维度;(2)社区工作者对工作环境变项的满意程度以制度维持的不满意程度最高。(3)年龄较轻、服务年限较少、工作职务越低的社区工作者,对于目标导向层面的不满意程度皆明显高于年龄较长、服务年限较久、工作职务高的社区工作者。(4)收入较低的社区工作者,在整体工作环境方面,不满意程度高于收入较高的社区工作者。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建议:(1)对社区工作者应制定相应的晋级升迁办法。(2)在制度、政策建立方面给予支援,以保障社区工作者应享有的权益。(3)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使社区工作者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渠道,这将有助于社区工作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