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369眼)屈光度≥-6.00D的高度近视眼患者继发视网膜劈裂症(RS)的OCT表现以及与眼轴长度、屈光度、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变性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结果: OCT显示68例(93眼)存在RS;其中78眼为外层劈裂,14眼为混合性劈裂,1眼为内层劈裂。所有存在劈裂眼中,2眼劈裂远离黄斑区,91眼位于黄斑区,累及一至四个象限不等,其中53眼为中心凹劈裂,38眼为旁中心凹劈裂,中心凹劈裂的形态多样,并伴有视网膜前膜或玻璃体牵引、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板层裂孔等改变。所有高度近视眼患者中,RS眼与未发生RS眼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牵引或视网膜前膜以及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变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结果示:超长眼轴(≥29mm)是RS发生的危险因素,屈光度并不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牵引或视网膜前膜以及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变性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2,0.073,0.027,0.003,0.011)。
结论: OCT能明确RS发生的部位,清晰地显示RS的形态特征,RS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可累及整个黄斑区,以外层劈裂多见。RS的发生与超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牵引以及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变性等因素有关。
第二部分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方法:将105 例(150 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组(观察组)56 例(80 只眼)及非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组(对照组)49 例(70 只眼),分别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 周、1 个月及3 个月测得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行OCT 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FT)及黄斑中心凹直径6mm 范围内的黄斑区容积(TMV),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 周、1 个月以及3 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的BCVA 及TMV 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FT 术后3 个时间点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中,高、低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组的MFT 术后3 个时间点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AECP组的TMV 术后3 个时间点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FT 及TMV 术后3 个时间点与术前的差值变化在高、低AECP 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术后复明效果较好,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但黄斑区整体容积增加,超声能量未发现对黄斑区视网膜有明显影响。
第三部分
目的:应用OCT观察合并RS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对视力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5 例(35 只眼)合并RS 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 周、1 个月及3 个月记录BCVA 并行OCT 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以及劈裂最显著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NT)。根据术中AECP 大小将35 只眼分为高、低AECP 组;根据患者眼轴长度将35 只眼分为≤28.0 mm 组、大于28.0mm 且小于等于30.0mm 组以及>30.0 mm 组。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 秩和检验、直线相关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5 只RS 眼术后1 周、1 个月、 3 个月的BCVA 分别为(0.59±0.38)、(0.57±0.38)及(0.60±0.36),较术前均有所提高(F=31.15,P=0.000)。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的CFT 分别为(256.80±199.88)μm、(274.37±246.87)μm 以及(268.60±238.41)μm,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9,P=0.420);术后1周、1 个月、3 个月的 MNT 分别为(477.71±188.71)μm、(486.60±229.17)
μm 以及(482.63±208.82)μm,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6,P=0.857)。术后3 个时间点非中心凹劈裂眼BCVA 好于中心凹劈裂眼(Z=-0.580,P=0.048;Z=-2.147,P=0.030;Z=-2.099,P=0.034)。不伴有黄斑板层裂孔的中心凹劈裂眼术后3 个月BCVA 与其CFT 呈负相关(r=-0.667,P=0.018)。术后3 个时间点内,高、低AECP 组以及不同眼轴长度组之间术前术后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 -0.314~1.290 , P=0.192~0.741 ; F=0.15~0.62 ,P=0.545~0.859)。
结论:合并RS 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对劈裂的视网膜无明显影响,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复明效果,其术后视力的恢复与劈裂发生的部位有关。
第四部分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RD)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59 例(726 只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RD 的发生率及其与性别、年龄、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以及术后激光后囊膜切开情况的关系,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以及Logistic 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随访期平均(平均19.34±5.27)个月,726 只高度近视白内障患眼超声乳化术后RD 的发生率为0.83%(6/726 只眼)。所有患者中,RD 脱离眼与未发生RD 眼的性别、年龄、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及术后激光后囊膜切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结果示:男性、年龄(<65 岁)、超长眼轴(≥28mm)、后巩膜葡萄肿及术后激光后囊膜切开均不是RD 发生的危险因素(P=0.475,0.473,0.955,0.665,0.921)。
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RD 的发生率为0.83%,男性、年龄<65 岁、超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术后激光后囊膜切开并不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