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城市文明历史悠久,流域自然差异较大,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距,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和流域协作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以往对黄河流域或者黄河流域省域城市经济的研究,侧重从自然、资源、交通和区位条件说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并通过区域间资源、产业的优势互补来实现流域经济协作。随着集聚经济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熟知,纠正了经济空间分异研究中认为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由资源、要素禀赋决定的传统。新经济地理理论从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出发,利用厂商层面的“关联效应”和运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从空间“均质”到“非均质”的城市经济空间分异模型。新经济地理的应用研究侧重于对在“何处集聚”以及“集聚成因”的探讨,然而,集聚经济如何对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产生影响?当前研究较少涉及。本文通过GIS技术、空间分异指数等手段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空间分异的模式、分异过程和分异规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空间分异特点和影响因素。结合以上经济空间分异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从自然优势和集聚经济两方面解释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原因。全文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说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背景,对相关文献评述,引入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比较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自然分区差异,利用GIS技术分析流域城市经济规模空间分异和人均经济水平空间分异。总结空间分异模式,确定现有或者潜在的增长极、增长轴和发展核心区。第三章,运用空间分异指数和指数分解方法,分析黄河流域1984年以来城市经济总体分异的演变过程和特点,空间分异的表现和特点,空间分异变化的影响因素等。说明新城市成长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空间分异过程的影响。第四章,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和原因,通过对自然优势和集聚经济的侧度,分析二者在空间分异中的作用和决定方式。第五章,总结全文主要结论,说明本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存在自然的“梯度”差距,空间分异在省域尺度上表现更明显,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正在形成。城市经济规模空间分异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突出。增长极分异模式稳定且显著,空间增长轴线在省域尺度上已经显示出扩散通道的作用。核心区各经济规模类型城市均衡,城市发育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非核心区城市主要沿增长轴和河谷延伸,大量小城市和少数特大型经济规模城市并存,大量低水平城市和高水平城市据点并存。1984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分异趋势呈现“V”型,以1996年为分界点,先缩小后扩大。经济体制改革在不同阶段对城市空间分异的影响不同,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导致现阶段城市经济分异趋于扩大。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转变对空间分异变化产生深刻影响,中上游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经济增长向核心区城市和上游少数城市集中,中游山西、陕西两省的城市经济发展类型向下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城市经济的省域行政区特性未来会加强,而省域间城市发展差距会拉大。技术经济和文化制度既定,城市经济空间分异由自然优势和集聚经济大小决定。结合两种研究视角发现,城市经济空间分异受自然差异影响,由集聚经济支配。自然状况对城市经济空间分异的作用是中度的,矿产资源影响剧烈,保守估计,万人采掘业就业增量产生640元的城市人均经济增量。预计制造业专业化经济将决定空间分异的演变方向,城市制造业就业增长10%能够产生约11%的集聚收益。城市化经济对空间分异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多样化指数提高0.01,将带来约3%的集聚收益,城市化带来经济节约和关联收益,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