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为田野点,以曲硐回族丧葬文化作为研究内容,以人类学功能理论为框架,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系统分析的方法,以整体性视角从行为、实物和观念三个层面呈现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形态,解析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结构、功能和调适方式,揭示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内涵及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学术界关于回族社区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鲜活案例。本文第一部分概述研究的背景,介绍所研究问题的缘起,国内相关研究情况,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田野点概况。目前,学术界对回族丧葬文化的研究多为对回族丧葬礼仪、习俗的介绍,或是对其中某个方面进行分析,缺乏以人类学理论从整体观的角度对回族丧葬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采用功能学派理论,从整体观的视角呈现当下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全貌,分析其结构、功能和调适方式。本文第二部分根据田野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从行为、实物和观念三个层面深描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结构形态。一是从关怀临终者、安葬亡人和搭救亡人三个环节描述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行为形态。二是围绕人们在丧葬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物品、工具、场所、饮食等器物和场所,呈现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实物形态。三是介绍人们对死亡和亡人的认知与态度,从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实物禁忌三方面描述了曲硐回族的丧葬禁忌,从而呈现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观念形态。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形态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全貌,从中既可以看到这一文化的外在表现,也可以了解其深层的内涵。本文第三部分解析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结构、功能和调适方式,揭示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内涵及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人类学功能学派看来,文化的功能就是满足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这些需要可以概括为人的生物性需要、制度方面的需要及整合的需要。曲硐回族丧葬文化主要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其中伊斯兰教文化是核心文化,儒家文化是外层文化。曲硐回族认为人由肉体和“鲁哈”(灵魂)组成,人的死亡是肉体和灵魂的分离;死亡只是生命的暂停而不是结束;所有人在“复生日”将被复活,然后接受真主的审判,有的进天堂,有的下火狱;此后,所有人都将永生不死。曲硐回族的人生目标是追求“两世吉庆”或者说“两世幸福”,其丧葬文化的功能就是为了满足亡人复活后能获得后世的幸福即进天堂,同时也满足生者争取两世幸福的需求。曲硐回族中存在两大社会结构,一个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而形成的宗教性社会结构,一个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世俗性社会结构。其丧葬文化的功能就是通过这两个社会结构发挥作用。在曲硐回族丧葬文化中存在一个文化构成元素的选择机制。人们用采用这一机制与其它文化进行互动,完成与其他文化的调适,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本文第四部分是结语,从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内容是什么、它怎样发生作用、它怎样自我调适三个方面对全文进行小结,介绍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曲硐回族丧葬文化主要是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交融,本质上是践行“两世吉庆”的生死观,以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为出发点,以践行“五大功修”为途径,帮助亡人获取善功并求真主恕饶,祈盼亡人复生后能够进天堂,获得后世的幸福,同时也兼顾生者追求“两世幸福”的需求。在曲硐回族社区中,存在以伊斯兰信仰为纽带、以阿訇为核心的宗教结构和以血缘为纽带、以丧主家庭为核心的家族结构,曲硐回族丧葬文化通过这两大结构发挥作用,满足人们个人、不同群体以及整体的需求。曲硐回族以伊斯兰教义的四大依据作为放弃现有文化元素或吸纳新文化元素的标准,以此方式进行文化的调适,保持文化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笔者从学术角度对曲硐回族搭救亡人习俗的内涵作了新的界定,为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