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基底神经节微血管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e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内微血管的结构及其定量研究是研究脑微循环动力学变化规律和调节机制的基础,对阐明脑血管疾患的病理学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组织内移植转基因组织的存活和生长与其周围血管构筑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本文对人脑基底神经节内的微血管构筑及形态计量学进行了观察研究,为脑微循环研究积累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脑循环生理学、病理学提供形态学资料和有关参数。材料与方法:采用死亡不超过 24 小时的一岁半幼儿(8 例)新鲜脑标本,经固定、火棉胶包埋、组织切片、碱性磷酸酶染色、光镜观察及体视学处理,对其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屏状核、杏仁核及内囊内的微血管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微血管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1)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的微动脉有两种类型即微长动脉和微短动脉。其走行迂曲, 形态各异。(2)基底神经节内各结构的毛细血管吻合成网。不同神经组织内血管网形态各异,不同神经组织内血管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微血管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壳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苍白球、内囊。基底神经节的壳核、尾状核、屏状核内血管网形态相似且较密,网孔较小。杏仁核、苍白球的血管网形态较相似且较稀疏,网孔较大,但杏仁核比苍白球密。内囊中微血管分布多与神经纤维走行方向一致,其管径较粗,网孔较大。
其他文献
背景: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患病率不断增加,占女性恶性肿瘤的7%。许多研究表明,致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因素是雌激素长期持续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最新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和染色体18q21.1
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LRRC4的功能,阐述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LRRC4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预测。为了深入探讨L
目的:通过对左右腹壁下动脉行程、分支、长度、管径、血流速度及左右冠状动脉各外径、血流速度,主动脉一冠状动脉桥的长度进行观测,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目的:脑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此类疾病的严峻形势不容忽视。近年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对严重烧伤患者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阶段,对其发展趋势用间断式连续血液净化的方法进行干预,寻找预防和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展为多脏器功能障
Wnt信号途径是一种对控制胚胎发育有重要作用、进化上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1,21,其不恰当激活参与了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3-5l。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l)被认为对Wnt信号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