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谶应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谶应因其陈旧的迷信思想被学者认为是历史糟粕而被忽视,只在一些思想与哲学著作中作为谶纬学说的附属偶被提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关注到了文学作品中谶应的价值,但研究的重点大多着眼于发展成熟的长篇小说的谶应现象研究,而对距离谶纬兴盛年代最近、志怪小说兴起之初时期的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应现象关注度较少。本文将从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应研究入手,以文学为本位,兼之以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等多角度对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应现象加以阐释,从六朝志怪小说中谶应出现的原因:包括志怪小说的文体属性、对神话与史传等作品的继承、动荡乱世与宗教传播的影响、作者经历对作品的直接作用;六朝志怪小说中谶应的类型:包括感生、异貌和梦谶等感应类型,谶语、谶诗和谶谣等文字类型,异物附体和神仙方术等神秘类型;六朝志怪小说中谶应的主题:包括谶应与朝代更替(战争和祭祀方面)、谶应与家族兴衰(官运和子嗣方面)、谶应与个人吉凶(生死和情感方面);六朝志怪小说中谶应的文学表达:包括“事丰奇伟”的选材——虚构世界中的“游心寓目”、“惩恶扬善”的立意——祥瑞颂德与灾异谴告、“未卜先知”的叙事——巧设悬念的草蛇灰线、“品貌不俗”的人物——小说人物的神性与人性、“辞富膏腴”的语言——“赋”化小说;六朝志怪小说中谶应的文化阐释:包括先民思想与原始思维:巫术文化与鬼神文化,崇拜与信仰:图腾文化与宗教文化,感性与哲思:天人感应与阴阳五行文化,雅趣到民俗:从士文化到民俗文化这几个方面探讨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应现象,从而探讨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应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解读隐藏在文字后的民族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