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Herbst双期拔牙矫治及单纯拔牙固定矫治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不同时期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相关项目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探讨Herbst双期拔牙矫治与单纯拔牙固定矫治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形态及位置关系的影响,为临床矫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30例,分为两组。其中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12.4岁)接受Herbst双期拔牙矫治,作为治疗组a,在Herbst矫治器矫治前两周(T1期)、Herbst矫治器初戴入矫治时(T2期)、Herbst矫治器拆除时(T3期)及二期固定矫治器拆除时(T4期)分别拍摄CBCT;另外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12.8岁)接受单纯拔牙固定矫治,作为对照治疗组b,在固定矫治器矫治前两周(T1期)、固定矫治器拆除时(T4期)分别拍摄CBCT。应用InvivoDental软件对所拍摄的CBCT影像进行牙颌头颅三维重建,而后对颞下颌关节反映髁突及关节窝结构和位置关系的相关项目进行测量,得出两组不同时期颞下颌关节各项目测量值,并对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矫治结束后,上下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尖牙及后牙达到中性关系,面型侧貌得到改善,并发生以下变化。1、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变化治疗组a,T3期有14例患者28侧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上,可见髁突后上区外侧出现边缘高密度、内部区域低密度类似“新月形”的增生影像,其它时期未见此类影像。定量测量:T2期与T1期比较,髁突长轴径、髁突前后径、髁突高度、髁突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及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T3期与T2期比较,髁突前后径、髁突头高度平均增加了0.62mm、0.54mm(P<0.01),其它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T4期与T3期比较,以上各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T4期与T1期比较髁突前后径、髁突头高度平均增加了0.66mm、0.53mm(P<0.01),其它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b,T1期及T4期髁突表面未见外侧边缘出现高密度、内部区域低密度类似“新月形”等的增生影像。定量测量:T4期与T1期比较,髁突长轴径、髁突前后径、髁突高度、髁突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及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T1期到T4期,治疗组a与治疗组b除了髁突头高度多增加了0.56mm外,其它骨性测量项目变化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髁突相对于关节窝位置的变化治疗组a,T2期与T1期比较,关节前间隙减小了0.52mm(P<0.05),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增大了3.88mm、4.51mm(P<0.01);T3期与T2期比较,关节前间隙增大了0.48mm(P<0.01),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减小了3.65mm、4.10mm(P<0.01);T3期与T1期比较,关节后间隙增大了0.40mm(P<0.05),关节前间隙及关节上间隙均无明显差异(P>0.05);T4期与T3期比较,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减小了0.30mm、0.42mm(P<0.01),关节前间隙无明显变化(P>0.05);T4期与T1期比较,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b,T4期与T1期比较,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均无明显差异(P>0.05)。T1期到T4期,治疗组a与治疗组b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变化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Herbst功能矫治器矫治后能促进髁突发生生长改建的变化;2、Herbst双期拔牙矫治,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在Herbst矫治器矫治开始时向前下移位,一期功能矫治结束时尤其双期矫治结束时几乎回到了治疗前的位置;3、单纯拔牙固定矫治对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都没产生明显影响;4、Herbst双期拔牙矫治较单纯拔牙固定矫治除了髁突发生生长改建的变化外,对颞下颌关节其它骨性形态及位置关系都没产生差异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