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前人对此研究颇丰,总体呈现三大特征:作品研究较多,理论研究较少;个案研究较多,整体研究较少;古代研究较多,现代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论题选择以“桐城派文论”为研究中心,“现代”为研究视角,“学人”为行文脉络,全面梳理现代学术对桐城派文论的批评接受状况,揭示桐城派文论的现代学术样貌。在选择学人作为研究节点时,秉持三个原则:第一,他们都熟悉桐城派,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桐城派。第二,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一流学者,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第三,他们都是现代学者,或以现代理念、或以现代方法、或以现代语言,批评或接受桐城派文论。正是依据上述标准,本文选择六位现代学术大家作为代表。第一组学人以梁启超和胡适为代表,他们虽读过桐城派文章,但由于时代或社会原因,对桐城派举起批判大旗。两人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清学系统内部的批判,虽然不喜欢,但亦承认桐城学派。后者是你死我活的文学革命,以白话取代文言的正宗地位,并最终使桐城派一蹶不振。第二组学人以徐复观和朱光潜为代表,他们与桐城派关系较为密切,对桐城派文论主要是传承和转化,两人的不同在于,徐复观是返古开新,疏通桐城派文论与《文心雕龙》和《史记》之联系,为中国现代文论建设探索路径。朱光潜是移花接木,运用西方心理学、美学理论论证桐城派的“义法”、“因声求气”、“阴阳刚柔”理论的合理性并尝试现代转化,为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化提供范例。第三组学人,以钱基博和郭绍虞为代表,他们都是文史专家,两人的不同在于,钱基博偏重于文学,给桐城派文论以文学史定位;郭绍虞集中于文论,给桐城派文论以文学批评史定位。三组人物,虽有时间上的早晚之分,但主要是逻辑上的先后之别,他们基本构成了对桐城派文论的反、正、合的接受历程。但如果换一种视角,梁启超、胡适和郭绍虞都是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的背景下批评桐城派,徐复观、朱光潜和钱基博都与桐城派有较深渊源,两组人对桐城派文论的态度基本构成中国现代学术对桐城派文论的态度。影响两组学人态度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时代思潮,二是师徒授受,两者共同决定桐城派文论在现代学术史上的样貌。本论题通过完整梳理桐城派文论的现代批评接受状况,以现代学术理念观照桐城派文论,考察了桐城派文论在现代学术中的生存状况,增进人们对桐城派文学发展嬗变的了解,同时为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