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成为癌症相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75-80%。尽管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经发展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阶段,但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仍然很低,手术仍然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大小是许多癌症的已知预后因素,通常是分期和治疗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第8版IASLC肺癌分期系统以及第8版TNM肺癌分期均强调了肿瘤大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具体重新定义了在肿瘤直径大于7.0cm以上后全部归于T4。肿瘤直径大小对于大于7.0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方式或预后上有什么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区分肿瘤大于7.0cm及更大肿瘤的死亡风险,以及评估患者预后因素及手术/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基于SEER数据库获得的大量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样本数据均来源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收集2010-2015年间肿瘤大于7.0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寿命表法计算1年、2年、3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次要终点为肿瘤特意生存时间。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均通过SPSS24.0进行。P值<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纳入病例5519例,患者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1.8%、33.0%、25.0%。在治疗选择方面,对于7.0-8.0cm的N0-N1患者大多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分别54.0%和50.9%),N2-N3患者多数选择非手术治疗方式(分别为73.2%和87.7%)。对于8.0-9.0cm的N0-N1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居多(分别为45.1%和55.7%),N2-N3患者多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分别为68.9%和86.5%)。对于9.0-10.0cm的N0期患者选择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式的比例相近,分别为42.4%和42.4%,N1期患者选择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方式的比例分别50.4%和38.6%,N2及N3患者多接受非手术治疗方式(分别为66.2%和82.1%)。而对于直径≥10.0cm的N0-N3分期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方式居多,分别为40.6%,42.8%,60.5%和72.1%。通过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N分期及治疗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种族、婚姻、肿瘤部位、肿瘤分叶、病理类型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将上述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相较于肿瘤7.0-8.0cm患者,8.0-9.0cm、9.0-10.0cm及≥10.0cm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P<0.001),其HR(95%CI)分别为1.220(1.119-1.330)、1.484(1.349-1.632)及2.057(1.868-2.265)。N3期相较于N0期的死亡风险增高,其HR(95%CI)为1.390(1.232-1.569)。姑息治疗相较于手术治疗方式的死亡风险明显增高,约为5-6倍。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01),淋巴结分期(P<0.001)、治疗手段(P<0.001)是影响肿瘤大于7.0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结果也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选择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基于SEER数据库肿瘤大于7.0cm NSCLC回顾性研究得出,N0-N1期患者,手术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生存预后。N2期肿瘤7.0-9.0cm组,手术治疗方式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存在优势。N2期肿瘤≥9.0cm组以及N3期所有组,手术与非手术患者在预后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另外,姑息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成为癌症相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75-80%。尽管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经发展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阶段,但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仍然很低,手术仍然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大小是许多癌症的已知预后因素,通常是分期和治疗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第8版IASLC肺癌分期系统以及第8版TNM肺癌分期均强调了肿瘤大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价值,具体重新定义了在肿瘤直径大于7.0cm以上后全部归于T4。肿瘤直径大小对于大于7.0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方式或预后上有什么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区分肿瘤大于7.0cm及更大肿瘤的死亡风险,以及评估患者预后因素及手术/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基于SEER数据库获得的大量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样本数据均来源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收集2010-2015年间肿瘤大于7.0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寿命表法计算1年、2年、3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次要终点为肿瘤特意生存时间。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均通过SPSS24.0进行。P值<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纳入病例5519例,患者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1.8%、33.0%、25.0%。在治疗选择方面,对于7.0-8.0cm的N0-N1患者大多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分别54.0%和50.9%),N2-N3患者多数选择非手术治疗方式(分别为73.2%和87.7%)。对于8.0-9.0cm的N0-N1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居多(分别为45.1%和55.7%),N2-N3患者多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分别为68.9%和86.5%)。对于9.0-10.0cm的N0期患者选择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式的比例相近,分别为42.4%和42.4%,N1期患者选择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方式的比例分别50.4%和38.6%,N2及N3患者多接受非手术治疗方式(分别为66.2%和82.1%)。而对于直径≥10.0cm的N0-N3分期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方式居多,分别为40.6%,42.8%,60.5%和72.1%。通过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N分期及治疗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种族、婚姻、肿瘤部位、肿瘤分叶、病理类型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将上述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相较于肿瘤7.0-8.0cm患者,8.0-9.0cm、9.0-10.0cm及≥10.0cm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P<0.001),其HR(95%CI)分别为1.220(1.119-1.330)、1.484(1.349-1.632)及2.057(1.868-2.265)。N3期相较于N0期的死亡风险增高,其HR(95%CI)为1.390(1.232-1.569)。姑息治疗相较于手术治疗方式的死亡风险明显增高,约为5-6倍。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01),淋巴结分期(P<0.001)、治疗手段(P<0.001)是影响肿瘤大于7.0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结果也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选择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基于SEER数据库肿瘤大于7.0cm NSCLC回顾性研究得出,N0-N1期患者,手术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生存预后。N2期肿瘤7.0-9.0cm组,手术治疗方式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存在优势。N2期肿瘤≥9.0cm组以及N3期所有组,手术与非手术患者在预后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另外,姑息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