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是伦理学中一个比较古老的研究课题。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责任意识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众多学科和研究者孜孜追求的研究课题之一。责任意识培育就是依据特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为使个体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养成基本的责任品质而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活动,使其拥有责任意识并促成责任行为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不断地发展演进过程中,外在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责任的含义也在这种新的生活背景下随着更多学科的引进和参与研究不断扩展。责任意识的培育对现代人来说更加不可或缺,在上个世纪,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就已出现青少年道德危机、社会秩序混乱、生态环境危机等问题,并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化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和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反思。而处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正是上述问题日益凸显的时期,其中青少年责任意识的缺失问题,尤其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代社会,科技对人类力量的倍增作用和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个体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大,责任分量越来越重。个体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还要承担道德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国家、社会、人类乃至生态环境负责;不仅要对当下的行为负责,还要对未来的行为和后果负责。青少年责任意识的缺失,将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影响青少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因此,对于全社会来说,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养成自觉的责任感和拥有基本的责任意识,领悟人类普世的道德精神,影响和辐射社会公众,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取得胜利。本文以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育为中心,从青少年、责任、责任意识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入手,对该问题的重要性、中西方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责任意识问题表现、该问题产生的一些主要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解决路径和对策,旨在向更多研究者表明一种态度,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也绝不是功利化地教青少年升学、就业、赚钱,而是个体内心责任意识的养成,这种责任意识不是实现个体私己性欲望的工具,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成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精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