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菌根菌和供磷水平对砷胁迫下番茄的生长及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砷是土壤污染中最严重的有毒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砷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富集进入食物链,从而对动物或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害作用。目前世界各地砷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砷污染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前人的研究表明,由于磷砷在物理和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使得在砷污染条件下,植物对磷与砷的吸收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施磷往往减少植物对砷的吸收;环境中的砷能跨过根系细胞膜上高亲和的磷素转运蛋白进入植物体内;许多植株对于砷的抗性增强很可能是通过抑制高亲合的磷素吸收系统来减少砷的吸收而实现的。然而,至今为止,植物磷砷之间交互作用的生理学机制,特别是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特征仍然不明确。此外,接种菌根菌可调控植物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提高植物对介质中磷素的吸收和利用,有可能减轻外源砷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但在分子水平上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供磷水平和接种菌根菌在植物抗砷毒害方面所起的作用,特别是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调控与植物体砷的吸收和累积之间的关系。目前,尽管番茄中已经克隆到了五个属于Phtl家族的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但不清楚它们是否参与供磷水平和菌根菌侵染对提高抗砷毒害方面所起的作用。本论文以目前作为模型植物的Micro-Tom番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菌根菌下不同磷水平和不同浓度外源砷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磷浓度下0.05mmol·L-1外源砷胁迫对于番茄植株生长及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此外也研究了0.05mmol·L-1外源砷胁迫下菌根专性诱导表达的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LePT4缺失突变体(lept4)和其野生型Micro-Tom的不同响应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不同砷浓度下Glomus intraradices菌根菌侵染番茄的试验研究了砷对番茄植株生长及菌根菌对植株体内磷砷吸收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境中有0.05mmol·L-1的外源砷存在时,番茄植株在生物量上就会呈现出较明显的砷毒害症状,而对菌根菌自身来说,只有大于0.05 mmol L-1的外源砷处理才会抑制Glomus intraradices对番茄植株根部的侵染能力。Glomus intraradices的侵染增加了番茄植株的生物量,降低了番茄植株体内的砷浓度,增强了番茄植株对低浓度(0.05 mmol L-1)和中浓度(0.25 mmol L-1)外源砷的抗性。通过不同磷浓度下番茄植株在0.05 mmol·L-1外源砷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及其体内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发现,砷对番茄植株地上部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其对根系的毒害作用,在低磷浓度(=0.2 mmol·L-1)下外源砷的存在能显著降低植株体对磷的吸收,而在外界磷浓度较高(=0.6 mmol·L-1)时无此影响。提高供磷水平能够显著改善番茄植株的生长状况,增加植株的生物量,并显著降低植株体内砷的含量。在低磷和中磷供应水平下(=0.4 mmol·L-1),0.05 mmol·L-1外源砷的存在对番茄植株体内磷酸盐转运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通过Glomus intraradices接种试验比较番茄lept4(菌根特异性诱导表达的磷酸盐转运基因)突变体和其Micro-Tom野生型(WT)对磷砷吸收的差异发现,在没有砷处理情况下,LePT4的突变极显著降低了番茄经菌丝体获取磷素的能力和菌根菌侵染对番茄生长的改善效果。0.05 mmol L-1外源砷的添加显著降低了菌根菌对lept4突变体植株根部的侵染,而对野生型的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添加外源砷没有显著影响两个受茵根特异性调控表达的番茄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LePT4和LePT5的表达。但对于野生型,无论是相对生长量还是砷的吸收,LePT4突变均不能增强对0.05 mmol·L-1外源砷的抗性。接种菌根菌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砷累积均极显著降低。无论有没有菌根菌的侵染,LePT4的突变均不影响番茄对砷的吸收和转运,因此,在番茄植株中砷的吸收和转运可能有不同的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继续通过番茄栽培试验,研究保护地节点渗灌、普通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溉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含水量、电导率、pH空间变异特点以及番茄生长的影响
竹林土壤碳氮库是全球碳氮汇的重要组分之一,探讨其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变化规律,可为解释土壤碳氮库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川南泸州市具有代表性的9种竹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人们在通过土地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地矛盾激化等问题,已成为喀斯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对
蚕豆/玉米间作体系在我国西北甘肃地区被人们广泛采用,能显著改善作物的磷营养,田间试验还表明它比大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磷营养改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研究了土培条件下蚕豆/玉
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土壤中的有机碳库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水稻土是我国特殊的人为湿地土壤,面积2987万公顷,生产着我国1/4的粮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为开发和利用导致内蒙古90%左右的草原有不同程度的“三化”(退化、沙
本文以鸡粪、猪粪和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好氧模拟堆肥处理的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几种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氮素养分和可溶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控制技术,目
本文旨在通过对黑土、棕壤和红壤三种地带性土壤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组分的研究,探讨有机肥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利用湿筛法分离出四种不同大小(>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