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周评论》(1918.12.22-1919.8.31)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谈政治”而创办的一份时事周刊,是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先进刊物之一。它不仅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引导社会舆论走向;而且它还充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文从《每周评论》的创刊及其基本情况入手,分析其创办的背景、目的、宗旨以及作者群情况,围绕着《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理论和事件两方面,来考察《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总结其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性,以期对正确认识《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有所帮助。 首先,《每周评论》诞生于新旧社会思潮对立较为激烈的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组织创刊会议,确定《每周评论》的主编、宗旨、编辑出版和发行等。《每周评论》的作者群大都是《新青年》的同人,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先进性,他们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其次,《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不仅刊载马克思经典著作译文,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而且通过关注国内外社会现实情况,如俄国十月革命、世界各地民族独立运动和劳工现状问题等,间接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报道、解释、对待各种社会事件和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作用,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理论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每周评论》发生在五四思想大激荡时期,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以《每周评论》为舆论阵地,发表大量文章引导舆论走向,与封建复古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展开斗争。一方面批判了旧思想,传播各类新思潮,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清除障碍和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每周评论》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充当着传播媒介,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拓宽发展空间。 最后,《每周评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上、目的和方式上有着特色之处。《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由《每周评论》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受众面得以拓展,宣传主体也逐渐成长,理论也开始与中国现实联系起来。由于时代的局限,《每周评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刊载马克思主义著作原文的译文偏少;未能宣传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认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