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掌握其流行特征,分析该省人群中肝炎病毒的感染相关因素,评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为乙肝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方法:2011年在河北地区常驻人口中开展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运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2个县区,按照系统抽样法抽取县区内以家庭为单位的1~59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同时静脉采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样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利用Epi data3.10软件对调査问卷及检测结果进行双录入,运用Excel和Epiinfo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全省11个市的22个县(区),共抽样5072人,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有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有效样本4567人,应答率为90.04%。调查城市人口2311人,农村人口2256人,分别占调查总人口的50.60%和49.40%。男、女性别比为1:1.06。2全省1~59岁人群HBsAg、抗-HBs、抗-HBc分别为3.31%、43.35%、29.67%。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的廊坊(4.99%),最低的是唐山(1.27%);石家庄抗-HBs阳性率最高,为56%。3城乡人群HBsAg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城市人群抗-HBs阳性率高于农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农村人群抗-HBc阳性率高于城市,存在统计学差异。4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4.05%、94.05%,5~19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0.90%、55.43%。年龄愈大,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愈低。5将14个因素与乙肝HBsAg阳性的关系通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有HBsAg阳性成员是影响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1河北省人群HBsAg阳性率为3.31%,与1992年调查的HBsAg阳性率相比,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我省处于中流行区(8%>HBsAg阳性率≥2%)。2河北省已经实现《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全人群HBsAg阳性率将至7%以下的控制目标。3河北省农村地区HBsAg阳性率高于城市,15~29岁人群阳性率最高,以男性为主。4HBsAg阳性率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不同民族HBsAg阳性率亦不相同。5乙肝疫苗接种已有大幅提高,低年龄组全程接种率及首针及时率农村与城市已无差别。6通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有HBsAg阳性成员是影响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7人群抗-HBs阳性率水平较1992年明显上升,乙肝疫苗接种已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