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干细胞体内诱导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xio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自体干细胞体内诱导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选取2008-2013年间经自体干细胞体内诱导疗法治疗结束的糖尿病患者125例,其中1型糖尿病(T1DM)34例,2型糖尿病(T2DM)91例,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者。治疗方案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75-150微克隔日一次皮下注射、促肝细胞生长因子(pHGF)80毫克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同时施于中医滋肾养肝、通脉培元治疗,疗程2-3个月。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8-12个月。分别统计治疗前、治疗结束和随访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常规、肝功、血脂、肾功、尿微量白蛋白及降糖药剂量,比较治疗前后肝脏超声改变,记录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  1、自体干细胞体内诱导治疗后,T1DM及T2DM患者FB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1)。在血糖达标情况下,T1DM患者胰岛素用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随访8-12个月后,有94.1%的患者停用胰岛素,82.4%的患者完全停用降糖药;T2DM患者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剂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随访8-12个月后,有86.7%的患者停用胰岛素,56.0%的患者完全停用降糖药。  2、治疗期间,患者白细胞计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1),淋巴细胞计数升高(P<0.01);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8-12个月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已降至正常水平,但较治疗前仍略有升高(P<0.05),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略减少(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所有125例患者均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  3、自体干细胞体内诱导治疗期间,ALT、GGT、TBIL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ALB浓度较治疗前升高(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内;ALP浓度较治疗前升高显著(P<0.01),并高于正常,随访8-12个月后复查降至正常。  4、治疗及随访期间,患者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尿微量白蛋白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降低(P<0.01);超声显示脂肪肝显著好转(P<0.01)。  5、治疗期间部分患者时而出现低血糖反应,根据血糖监测及时减少降糖药;有少数患者分别出现短暂的背痛、乏力、失眠、周身不适或皮肤发痒,经调整辅助用药可缓解;个别患者治疗结束后曾出现一过性的失眠、脱发、周身不适或腰痛,均可自然缓解。  结论:  自体干细胞体内诱导疗法可用于T1DM及T2DM治疗。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达到停用所有降糖药,血糖正常。经过8-12个月随访,显示对肝肾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  系统评价综合对比分析连续椎旁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的不同。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9期)PubMed(1980~2013.9)、EMBase(19
期刊
期刊
煤矿企业是我国能源开采加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而在煤矿企业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不断加剧的今天,大量矿山机电设备为煤
目的  通过研究免疫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1(nucleotide-bindingoligomerizationdomain-containingprotein,NOD1)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的脂
前言  临床麻醉中发现全麻诱导期静脉应用舒芬太尼时,部分病人常可引起咳嗽反射和支气管痉挛,但一直没有被作为一个严重的麻醉问题而引起足够的重视。咳嗽在给药后短时间内发
目的:  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传导通路对出生体重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按胎儿出生体重分三组,组1(出生体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