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卡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卡片,具有消费、转账、提款等功能。一般包含两种,即信用卡(credit card)和借记卡(debit card)。目前,信用卡和借记卡正日益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支付系统。我国的银行卡产业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985年,我国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第一代银行卡,最初我国的银行卡并不能互相通联,只能在自家的机器终端上面进行操作。从1993年起始至2002年,是我国银行卡发展的第二阶段,国有银行先行进入市场,之后股份制银行进入市场,全国性的通联依然不能使用,“金卡工程”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工程,主要是在我国的十八个中心城市分别设立了交易清算中心,如此一来,以这些城市为中心辐射的部分地区都能做到联网通用。之后自2002年起,随着中国银联的建立,中国的银行卡市场建设迈入了第三阶段,即推进联网通用为特点,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的银行卡产业开始大踏步、跨越式地发展了起来。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我国的银行卡消费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较之以往的论文,本文做了两个工作,首先利用实证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针对发卡量与商家数量做了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的银行卡市场符合双边市场的特征,可以使用双边市场的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其次,考虑了混合寡头的相关观点,本文创新地建立了银行卡双边市场的一个博弈理论模型,认为我国的银行分为国有银行与私有银行,然后建立一个模型将将消费者、商家、银行包含在内,从中研究我国国有银行与私有银行之间银行卡对于消费者收费策略的竞争关系,以及我国国有银行与私有银行的银行卡定价发展规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1、银行卡产业是银行零售业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银行卡市场符合双边市场特征,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3、理论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国有银行的银行卡定价会高于私有银行银行卡的定价,但这与交换费的大小相关;4、对于消费者而言,银行对于其的银行卡定价的高低与交换费负相关,与商户扣率负相关;5、国有银行的竞争力与转换成本正相关,私有银行的竞争力与转换成本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