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是引起Glasser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心包炎、关节炎、脑膜炎、支气管炎和败血症等。该菌是一种NAD依赖、不运动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属于巴斯德菌科(Pastteurellaceae)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随着我国规模化猪场的发展,Glasser病有着愈发严重的趋势,已成为很多猪场保育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主要分3部分进行:1.为了检测Hps在广东省各地区的感染情况,并对发病猪场的疫情进行治疗和控制,本研究从广东12个地区的14个规模化猪场中,于疑似患有Glasser病的猪体内分离病料,带回实验室后采用划线接种TSA固体培养基(NAD+)方法分离病原菌,并观察菌落形态、菌体形态、染色特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最终通过PCR扩增16SrRNA的方法鉴定出17株Hps,并采用KRG血清分型的方法对这17个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结果发现广东采样的这10个地区的规模化猪场中普遍存在着Hps的感染和流行。血清分型研究结果发现广东地区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为5型,共有8株,占菌株总数的47.0%;位于第二位的是血清型8型,共有5株,占总菌株数的29.4%。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文献都报道8型为无毒株,而本试验中所有的分离株都来自于有Glasser病临床症状的猪体内的病变组织,因此本研究中分离到的血清8型菌株是否具有毒力需进一步研究证实。2.对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21个分离株进行了MLST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7个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6pgd变异率最高,达到了100%,7个基因的平均变异率为52.4%,每个菌也都产生了新的ST型,变异率为77.3%。基因的平均距离为0.732,IA值为0.824,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对21株菌的等位基因型和ST型以及Hps MLST数据库中公布的116个ST型菌株进行BURST分析,结果发现,这21株菌被分成了10个类群,有几株菌与远在欧洲和美洲的分离株都有亲缘关系,甚至分离于同一个猪场同一头猪的分离株,基因型都存在差异,证明副猪嗜血杆菌不仅流行广泛,变异率也很高。最后对这21个菌株的MLST基因型和血清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菌的MLST基因型和血清型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3.副猪嗜血杆菌有15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较差,而被强毒株感染后康复的猪只却能获得针对大部分血清型Hps的抵抗力。为了保留强毒株较强的免疫原性,但同时又降低其毒力,通过基因敲出的方法使Hps强毒株的毒力基因或者代谢基因失活,从而使强毒株致弱,并用该毒力致弱株免疫猪群,将能获得较好的保护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克隆的方法构建了Hps H10株aroA基因的自杀性质粒pEM△aroA,为后续的Hps H10株aroA基因敲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