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首先以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选择肠道分子生物免疫情况与中医伏毒理论为切入点,观察以伏毒理论为指导的清伏毒的治疗方法对溃结大鼠肠道粘膜及血浆MMP-1、TIMP-1的关系。同时收集临床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纳入之后观察辨证其中医证型,检测不同证型之间患者血清MMP-1、TIMP-1水平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医伏毒理论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和不同证型毒的关系,并且以方-病为载体进行研究,提供中医伏毒理论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关系的客观评价,阐明中医药疗效机制,促进中医理论严谨化。研究方法:取180-220g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10)、调肠消炎片组(n=10)SASP治疗组(n=10),蒸馏水治疗组(n=10),除空白对照组外,余30只大鼠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合法造模7天,于第7天,调肠消炎片组灌胃药物混悬液l0ml/kg、SASP治疗组灌胃SASP生理盐水45mg/ml,蒸馏水治疗组给予1ml/l00g蒸馏水治疗。给药时间为21天。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观察大鼠体重、粪便形状、粪便隐血实验。观察治疗前后肠道粘膜及血浆MMP-1、TIMP-1水平。其中调肠消炎片组大鼠在治疗21天后均获得缓解,继续治疗7天后观察肠道粘膜及血浆MMP-1、TIMP-1水平。同时收集临床病例42例(其中大肠湿热组12例,寒热错杂组12例,脾胃虚弱组12例,正常对照组6例),纳入之后观察其中医证候,进行中医辨证,并检测患者血清MMP-1、TIMP-1水平。收集所得数据,将记录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17.0数据包,两组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条件下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或LSD检验,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实验动物部分(一)造模后各组大鼠MMP-1、TIMP-1水平变化模型组大鼠(即调肠消炎片组、SASP治疗组,蒸馏水治疗组)MMP-1、TIMP-1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造模组之间MMP-1、TIMP-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各组内大鼠治疗前后MMP-1、TIMP-1水平变化调肠消炎片组和SASP治疗组大鼠治疗前后MMP-1、TIMP-1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均有效;空白对照组大鼠MMP-1、TIMP-1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蒸馏水治疗组大鼠MMP-1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TIMP-1水平较前下降(P<0.05)(三)各组间治疗前后MMP-1、TIMP-1水平差值比较调肠消炎片组和SASP治疗组大鼠MMP-1、TIMP-1下降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两组分别与蒸馏水治疗组比较:MMP-1下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UC大鼠获得缓解后MMP-1、TIMP-1继续治疗水平变化调肠消炎片组大鼠在治疗21天后均获得缓解,继续治疗7天MMP-1、TIMP-1水平均较治疗21天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临床观察部分(一)基线分析经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不同证型之间MMP-1、TIMP-1水平变化各组组间比较发现,寒热错杂证组患者MMP-1、TIMP-1水平低于大肠湿热证组(P<0.05),但高于脾胃虚弱证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三组MMP-1、TIMP-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UC发病机制与MMP-1、TIMP-1水平变化有关。(2)MMP-1、TIMP-1水平可作为一种客观评价伏毒理论的外在指标,以伏毒理论为指导的清伏毒的治疗方法对UC大鼠有效,与SASP相当,疗效依据体现于降低MMP-1、TIMP-1水平方面。在缓解期亦有一定的疗效。(3)临床上不同证型之间血清MMP-1、TIMP-1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大肠湿热证患者最高,寒热错杂组次之,脾胃虚弱组最弱,但均高于正常人。(4)分子水平的MMP-1、TIMP-1可作为伏毒的外在表现之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伏毒理论与UC的关系客观化,阐明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机制,促进了中医理论严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