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导师组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CER模式的中医真实世界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是以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诊疗数据为载体,开展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中医临床诊疗数据关联度分析。CER模式与随机对照试验(RCT)要求严格控制试验环境和患者纳入标准不同,强调评价不同疗法在真实的临床实践中的效果,以便为患者、医生和医疗决策提供更贴合临床实际的需求和疗效信息,同时更重视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评价。颈椎病是常见的退行性脊柱病变,是由于颈椎的慢性劳损、骨质增生、颈椎局部韧带肥厚或椎间盘突出等多种原因相互作用,导致颈部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受到刺激或压迫,产生一系列复杂、多样化的临床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属于中医学的“痹症”范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针刺、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等。既往对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多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客观评价常用的三种针灸疗法:穴位注射、刺络放血和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和中期疗效。本研究不设空白对照或安慰剂对照组,采用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确切的常规针刺法作为标准对照组,最大程度贴近临床实际,在评价指标方面注重以患者为中心,采用患者报告结局(PRO)模式,从多个维度评价穴位注射、刺络放血和常规针刺疗法的疗效差异,探讨三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中期疗效,以探索不同针灸疗法在临床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方法:本研究对象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基于实效研究(CER)策略,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招募的患者150例,为患者填写病例观察表,分4个时间点(开始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1月后,治疗结束3月后)填写NPQ颈痛量表和SF-36健康问卷,以NPQ颈痛量表为主要疗效指标,SF-36健康问卷为补充疗效指标。观察结束后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比较何种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最优。结果:1.收集到143例患者,分别为标准对照组(常规针刺组)48例、穴位注射组48例和刺络放血组47例,男性37例,女性106例,有136例长期低头,病程最短18月,最长6年,三组基线水平:性别、年龄、是否长期低头、病程、中医辨证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NPQ量表、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NPQ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针灸疗法在缓解颈痛方面均有确切疗效;进一步两两比较表明,常规针刺组和穴位注射组与刺络放血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穴位注射组与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注射组与常规针刺组疗效接近,而刺络放血组的疗效则不及前两组。SF-36方面,三组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疗法均能改善患者8各维度的生存质量;组间比较显示,穴位注射组在生理职能、精力方面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注射组在生理职能、精力这两个维度临床疗效优于另外两组。结论:不同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穴位注射组缓解颈痛的疗效与标准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接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稍优于标准对照组;刺络放血组缓解颈痛的疗效稍逊于标准对照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与标准对照组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