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计算和影响因素评估,分析讨论人工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作用关系,从而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隐性失血量,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估人工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风险,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0年3月所有病例中抽取80例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股骨头坏死并发骨性关节炎5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5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小为33岁,最大为80岁,平均年龄68岁。80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骨性关节炎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72岁。所有手术均为初次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医师由同一人完成,采用相同术式操作,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通过Gross方程推算术后总失血量,计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不同年龄(以70周岁为界),有无内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性别,止血带时间,不同疾病之间,肥胖(体重指数BMI≤30 kg/ m2为非肥胖组,BMI >30 kg/ m2为肥胖组)等情况下人工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采取ɑ=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在统计学上有无差别,探讨分析THA和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并对围手术期自体血回输及异体血输注展开分析研究。结果THA组80例患者围手术期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320 ml,隐性失血为436 ml,占总量的33%,70例输异体血,输血率87.5%。TKA组80例患者围手术期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608 ml,隐性失血为828 ml,占总量的51.5%,56例输异体血,输血率70%。两组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患者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多于THA组。两组的输血率无统计学差异。年龄、有无内科疾病、性别、止血带时间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大于70周岁的高龄患者,有内科疾病者,男性,止血带时间较长者等因素导致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多;而不同疾病之间、肥胖则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是骨性关节炎,是否肥胖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无影响。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TKA中高龄患者、有内科疾病症者、男性、止血带时间较长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增多,对这些情况围手术期更应提高认识,自体血回输尚不能完全满足机体需要,及时补充异体血,防止出现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加强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可帮助关节置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利于术后开展早期关节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