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是指个体依靠自身作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决定,并能自我调节而达到目标的行为倾向。教师自主对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观点和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教师自主性在教师工作中的发挥,因此,教师自主性成为教师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编制科学有效的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量表并对其进行测量,有助于客观了解中小学教师自主性发展水平,为教师自主性的培养提供依据。修编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孟晓磊,郭成,2010),旨在使其成为结构更为完善、信效度更高的测量工具,为科学测量中小学教师自主性提供有效的工具。本研究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访谈,认真分析原问卷,进一步修订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理论模型,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修编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最后确定出正式的修编问卷,以此作为测量工具,考察了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现状特点研究。综合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结构是一阶四因子,包括自我定向、自我控制、主动性和自我依靠。(2)修编后的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自主性水平的标准心理测量工具应用。(3)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自我依靠水平较高,而主动性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较低。(4)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性在年龄、性别因素上差异不显著。(5)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任教学段差异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初中教师的自我控制水平最高;除了自我控制,高中教师的自主性水平及自我定向、自我依靠和主动性三个因子的水平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6)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历差异极其显著。具体表现为:硕士学历教师的自主性及其自我依靠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教师,本科学历教师自我定向和主动性水平高于专科学历和硕士学历教师。(7)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校类型差异显著,重点学校教师自主性水平优于普通学校教师;在自主性各因子中,普通学校的教师自我定向水平高于重点学校教师,而重点学校的教师在自我控制和自我依靠因子上的水平高于普通学校教师。(8)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区域差异显著,表现为东部教师的自主性及其各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