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共租赁房住区生态设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m9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生态设计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大力提倡,成为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加体现全民受惠精神的公共租赁住房在社会各界的强烈期盼下终于破茧成蝶,并在各大城市掀起一轮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热潮,其中重庆因其大规模开工和宏大建设目标站在了这场热潮的风口浪尖。然而在社会需求大、项目见效快的客观条件背后,公共租赁住房在设计和建设中的生态理念却往往被忽视,如郊区选址增加交通成本和资源的消耗、高密开发对环境品质和城市形象的影响、小户型设计对建筑采光通风效果的制约、新型使用群体的期待标准与工程经济性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生态设计”为出发点,以遵循重庆地理气候条件和城市发展方向为前提,从建筑科学的角度,探寻公共租赁房住区设计及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生态策略,希望本次研究的成果可以同时满足我国城市建设对生态型公共租赁房住区研究成果的迫切需求,为重庆地区的生态设计方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调研数据和基础成果,为本土居民可以尽早地享受低碳环保、亲近自然的生态型居住品质献计献策。在对重庆当前正在施工和部分建成的公共租赁房住区进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的生态评分标准,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北碚区蔡家片区、北部新区鸳鸯片区、南岸区茶园片区三大公共租赁房住区规划设计阶段的生态性作定量评价。通过调研和评价分析当前其生态设计面临的现状问题,提出重庆公共租赁房住区生态设计的三大基础原则:地域性思考是逻辑起点,与建筑类型相融合是可实施的先决条件,经济技术适宜性是长久之计。围绕上述原则,本文的中间部分别针对建设选址、住区规划、单体建筑三个层面,提出重庆地区公共租赁房住区的具体生态设计策略。其中对住区的选址主要以自然生态观、经济生态观、社会生态观三种观念为指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探讨;对住区规划主要从开发强度、土地节约、采光通风优化、公共配套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主要针对符合重庆用地条件和建设现状的高层居住建筑进行研究,从节地节材、采光遮阳、内廊式套型通风、可持续应用等角度重点分析。本文创造性地对“管式生态居住模式”应用于公共租赁房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尝试通过具体的设计方案回应前面章节中对建筑生态设计的要求和目标。得出管式模式可以基本满足当前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并在采光通风、节地节材、节能环境、平等性、高效性等层面有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相应的分析论证,肯定了将生态设计理念应用到重庆公共租赁房住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各设计层面提出了有效的生态策略及创新性的方案,希望这次的研究将对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理论的全面构建起到积极作用,为重庆地区的公共租赁房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时,由于大规模快速的改造和建设也使得传统历史街区受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
传统对于城市中心区核心的理解为中心区内有一明确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其聚集度以同心圆的模式向外围递减。而在实地调研和工作实践中发现,简单的单一核心模式无法解释一些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乡老龄化倒置现象明显,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当今国
大城市中心城区边缘村庄,处于城乡矛盾的前沿地带,随着城市空间拓展的加快,迎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心城区边缘村庄的改造更新,不仅是村庄物质更新和中心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发展中所面临的城镇特色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缺乏地域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对城镇特色的认知,缺乏准确的定位与规划,使得小城镇原有的特色逐渐丧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商业服务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商业服务设施作为城市商业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在转型期城市经济的强劲推动下发生了质的变化,居住和就业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内生功能也深受影响。功能结构调整带来土地利
人口的变化特别是学龄人口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密切。人口的的数量、结构及变动都会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直接而深远的变化。学龄人口减少,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教师过剩,教育资源利
随着江南地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历史村镇发展呈现出两种大相径庭的现象:一方面,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历史村镇,由于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足而导致大拆大建的破坏,正面临着急功
随着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汹涌浪潮而来的人们衣、食、住、行、用、以及工作、娱乐、消费等方式呈现出日益多样化、人性化、动态化的发展和变革,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