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黄河三角洲更是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强及相关政策的执行,湿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为全面掌握滨海新区近年来的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本文以1989年、1999年、2009年、2014年和2018年Landsat 8、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滨海新区近30年来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化进行动态分析,结合91个实测站点信息,构建植被、土壤因子的四个季度的空间梯度模型,解析不同景观类型下的植被以及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偶和关系。结果表明:(1)1989-2018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严重,近30年间共减少893.07km~2,平均每年减少30.8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共减少1324km~2,以1999-2009年减幅最大,高达614.63km~2;人工湿地面积共增加430.93 km~2,以2009-2014年增幅最大,为124.5 km~2。(2)农田、植被是研究区内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分别占有46.87%、20.6%,而植被覆盖贡献率59.07%、37.62%,生物量贡献率59.08%、36.04%。研究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植被、土壤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植被因子显示:植被、光滩的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季节波动小,年均生物量分别在中生产力、低生产力区间,年均植被覆盖度分别在轻度退化、退化区间;而农田的相比其他景观类型表现出更大的季节波动性;(3)土壤因子显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年均有效磷(AP)以Ⅳ级土壤为主,土壤肥力标准处于缺乏状态;景观类型中农田区年均AP最高;年均有效钾(AK)以Ⅲ级土壤为主,处于中等状态;光滩、盐田区年均AK最高、植被区最低;而春秋两季的有效钾与Shannon-wiener指数、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成为植物生长、凋零过程中主控因子。(4)通过对2009年、2014年以及2018年研究区内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斑块动态指数在2009-2018年养殖池最高为40.28%、2014-2018年裸地最高为21%;建设类用地成为斑块数量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景观整体变化特征为破碎度逐渐增强、景观斑块形状日趋复杂、景观生态功能日益减弱、景观分布向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