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生活变迁——以湖北杨村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81065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生活关涉转型过程中农村社区的整合问题,其变迁也映射出村庄共同体的嬗变历程。本研究由闲暇生活切入对村庄公共空间变迁的考察,试图在一个地方性经验的基础上回应这一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杨村位于湖北省某县城郊,经过近几年的城市化建设,已经由集体时代的农业村转型为一个准城市社区。相较于中国绝大多数正在经历城市化的农村,杨村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得本研究既可以较为完整地回溯建国后主要历史时期的村域图景,亦能经验性地思考城市化建设对公共空间重建的意义。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杨村三个历史时期的村民闲暇状况:集体时代生产劳动与生活闲暇互嵌;市场化时代农民闲暇生活单一化;城市化时代广场闲暇生活丰富化。   由此可以发现杨村公共生活的变迁中,国家与市场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与型塑作用:集体时代的国家政权建设建构了涵括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市场化时代国家权力的收缩以及现代市场因素的进入,使农民生活日益私密化、原子化,公共空间萎缩;而基层政权通过植入性的城市化建设,塑造出了新型的公共空间。   本文最终认为,公共生活的重建有助于村庄在不断变化的时空境遇下的内部整合,在此过程中,基层政权可以弥合并约制现代市场力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发挥积极的主导性的建设作用。  
其他文献
当前,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该体系的完善对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农民专业合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真正雏形,现代大学的理念、制度安排以及具体的内部组织形式,毫不例外都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西方文化发展以及大学的历史变迁角
学位
在水墨谱系梳理的同时,挖掘当下的新生水墨面孔,呈现当下年轻一代对水墨语言的探索和思考。  朱屺瞻艺术馆于近日举办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提名展——“样貌:上海青年水墨的十三个个案”展览。共展出白璎、崔彤、丁蓓莉、刁雅琳、毛宇佳、刘永涛、孙源、王伊楚、王牧春、徐旭峰、赵爱华、宗锡涛、庄颖等十三位当代活跃在上海画坛的青年水墨画家的精彩作品,呈现出多元、丰富而精彩的面貌,令人欣喜。  2005年,朱屺瞻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