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恐惧是一种强烈的原始情绪体验,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对恐惧体验和恐怖情境的文学描写层出不穷,为什么恐惧能牢牢抓住人们的心灵?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哪几种恐惧形态备受关注?这些恐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惧是一种强烈的原始情绪体验,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对恐惧体验和恐怖情境的文学描写层出不穷,为什么恐惧能牢牢抓住人们的心灵?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哪几种恐惧形态备受关注?这些恐惧书写体现了作家怎样的现代情绪,究竟具有怎样的现代审美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论者试着从文学恐惧的文本细读入手,对现代文学现象作出某种梳理。 在这里,“触摸恐惧”有两层含义:它既可被理解为中国现代作家探求人类灵魂和人性奥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论者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切入点和写作本文的出发点。本文试图从具体的阅读体验出发直接切入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世界,与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生命中极度紧张的精神梦魇,领略强烈震撼的艺术之美和透彻肺腑的灵魂净化,从而见证现代作家在这一独特的精神情境中对人性的深层开掘,对文学审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 全文分为七部分: 首先,由题解、写作目的以及对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的介绍导入,此为引论。主体部分,一至四章着重分析论者有强烈情感认同和深切思考的四种文学恐惧形态:(1)撕裂“家族恐惧”的吃人面纱,把握家族复仇文学母题的文学嬗变。(2)聆听女性话语“失性”经历的惨痛言说,见证向同性复仇(“同室操戈”)的恐怖与悲哀。(3)正视死亡恐惧的不可避免,却仍在性欲与死亡的临界情境中苦苦追寻生命与存在的意义。(4)体验神性堕落的“原罪”,寻求灵魂的永恒救赎。第五章在前四章论述的基础上,通过中外文学恐惧的纵横回溯,将恐惧与悲剧审美联系起来探讨文学恐惧的现代审美意义,并及“为恐惧而恐惧”的缺失。最后,余论部分总结全文,并强调“体验性”解读的方法论意义。
其他文献
慢性前列腺炎(CP)是临床较为难治的男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医学界对该病进行了一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但其发病率、发病原因仍不够确切,临床分类、诊断和治疗标准等问题也尚须进一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可以从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两个层面来把握。理论框架包括高瞻远瞩立目标、紧扣主题抓主线、深刻领会悟方法三个层次;内在逻辑上,为实现中华
<正>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1]。现将近年中医辨证护理综述如下。1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主要原则中
第一批移民的美籍华裔母亲形象不断出现在陆续兴起的作家的作品中,常常经历子女眼里不可同化的“他者”到子女“自我”定位的引导者的形象转变。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一
为了解决现行防火设计规范中门式刚架钢结构经济性、科学性相对较低的问题,对门式刚架钢结构进行了火灾下整体力学性能分析,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典型跨度、高度的门式刚架结构模型
<正> 图书市场上不乏这样的情况,同样价位的图书,有的图书由于内容滞后、宣传不力等原因,读者认为不值得购买,因而受到冷落。有的图书由于充分运用了多种营销手段,适应了市场
<正>在变应性鼻炎的基础研究中,探讨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细胞)中转录因子FoxP3对细胞因子受体Ebi3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是以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可以
<正>一向坚持挑错的《咬文嚼字》,前不久公布了针对名人博客的调查结果。指出,郭敬明、韩寒等人博客低级差错多。而且,网络写手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写作态度极为粗疏,随
公共教育是美国教育史学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学家卡茨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美国19世纪以来公共教育的发展历史,批判了传统派史学的公共教育观,否定了公共教育是一个不断
<正> 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以及对西方文化传统的猛烈扫荡,对鲁迅的反孔反传统确实具有巨大的影响,在这方面已有许多论著进行了探讨。但是,反传统无论是全盘的、局部的、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