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渤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党的十四大就已经将环渤海地区列入国家加快开发的核心地区,通过20余年的发展进步,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之一。同时,沿海各市也是连接内陆、促进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2015年,环渤海经济区的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一市的GDP达到约7.2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0.5%,且在近十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也影响了自然环境的稳定,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早就不再适合当今的发展方式,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保持经济持续、稳步上升的基础之上,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要素合理分配,实现生态效率最大化,寻求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健康、永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生态效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阐明了生态效率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构建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相关投入要素、产出要素及非期望产出要素;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生态效率研究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改进,采用考虑了非经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并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环渤海沿海17市2006-2015年的区域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算;考虑到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变量干扰,因此,建立了Tobit回归模型,从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环境投入方面选取了影响因素指标,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运用GEODA软件对各地区生态效率值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及关联性做出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6-2015年,天津、沧州、青岛、东营、烟台、威海、大连7个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最优,其他城市均出现波动,各地区之间生态效率水平差异比较明显。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生态效率值有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并在近几年趋于稳定,变动幅度较小,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初显成果,但环渤海地区总体的生态效率值不高;从生态效率的发展动态来看,10年间,各地技术效率变化态势呈“波动”型,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成效并不显著;技术进步和投入规模方面表现较好,避免了投入过剩造成的浪费现象,而纯技术效率相对落后是阻碍部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重要因素;(2)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各外部因素对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可知,人口密度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对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呈显著的抑制作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其对生态效率也形成负向的抑制作用,可见,各外部环境变量对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3)通过分析环渤海沿海各个城市生态效率值在空间上的关联和集聚特性发现,从全局角度考虑,2006年和2015年该区域的生态效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负相关,且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测,而2010年则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局域角度来看,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在空间上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