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运动会国民体育——以20世纪30年代三届全国运动会为中心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三届全国运动会的产生背景,也就是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近代体育在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留学生、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的引入和传播之下,虽然遭遇中国传统体育的抵制,但发展迅猛,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在近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运动会这一推动体育发展的有力工具,也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形成了学校运动会,省运动会、地区运动会,全国运动会,远东运动会四级近代运动会竞赛体系。竞技体育项目深受民众喜爱,为全国运动会在20世纪30年代的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论述了政府主导下的三届全国运动会的相关情况。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共举办了3届全国运动会。参赛单位和运动员人数逐次都有增多,并且主办方都极为重视新闻报导,以图让民众对全国运动会有更多的认识。中国传统体育国术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舞台上也大放异彩。三届全国运动会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见证,也是实践者。   本文在弄清楚三届全国运动会的背景和相关具体情况后,开始着力分析全国运动会是怎样推动国民体育发展的。全国运动会带动了省市运动会、区运动会、县运动会的举办,进而带动了各个地区以及基层民众体育的发展。杭州梅东高桥体育场、南京中央体育场、上海江湾体育场等三大体育场的修建给民众提供了优良的运动场地,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民众体育的发展。全国运动会上运动员群体日益扩大,竞赛项目日益增多,而且逐渐与国际体育接轨。民众体育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对于国际体育的认识和参与。   最后,本文分析了全国运动会推动国民体育过程中的党国问题。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三届全国运动会,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加大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于全国运动会,中央政府有着强烈的政治期望,大力提倡体育救国,提升国民体格,实现民族复兴。也希望通过全国运动会,遴选优秀运动员,参与远东运动会以及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以图取得荣誉,为国争光。同时全国运动会上,不管是开幕式、闭幕式,还是政要讲话、运动员宣誓等等活动,都显示出南京国民政府党化全国运动会的意图。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宪政思想的传入和晚清政治的变化,地方议会制度在中国得到了曲折发展。清末地方督抚掌权和一定程度上的地方自治,客观上为咨议局和资政院等地方代议机构的
作为知识而存在的儒学思想,其依附形态是通过其所处的空间、时间、人物而显现出多样性。本文旨在探讨中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儒学动向是如何在制度规章、礼仪展现、人物的著述
利用锶盐废渣修筑农村公路锶渣路面可以保护环境,节省工程成本。笔者结合重庆地区的土壤地质和气候条件及室内外试验与调查资料,确定了土基强度设计参数。根据交通量调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