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性白内障、脑出血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个单病种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对比,分析各个单病种住院费用以及费用构成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临床路径管理、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保险机构制定单病种付费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实验方法,收集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相对成熟、变异较少、病例数较多以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一致的3个单病种纳入本研究,包括老年性白内障、脑出血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3种疾病。住院期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患者为路径组,住院期间未实施临床路径的相同病种、与路径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医院病案资料,对患者的社会学特征、临床指标和费用情况等三大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对收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频率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双侧检验的检验水准定为α=0.05,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费用支付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的情况下,3个病种路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均有所降低,其中,脑出血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降幅最大,减少了616.68元;平均住院天数方面,3个病种路径组的患者均有所缩短;在住院费用的各分项构成方面,3个病种路径组患者的床位费、手术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材料费、护理费以及其它费用均有所减少(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性白内障路径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从840.14元降低至803.86元(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脑出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个病种的两组患者的住院药品费用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382和P=0.408);在费用构成比上,3个病种的患者在实施临床路径后的药品费用所占平均住院费用的比例分别为14.39%(老年性白内障)、66.39%(脑出血)和57.47%(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尤其是脑出血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患者,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且3个病种路径组患者的药品费所占住院总费用的百分比相对于对照组分别上升了0.51%、3.15%和2.33%。结论临床路径对于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加快病床周转率、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患关系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通过本研究,我们看到临床路径在控制药费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药费是住院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关键所在。药费的控制应主要放在药品的使用方面,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因此,应当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优化、完善临床路径,规范医生用药行为,转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实行按病种付费制度,加强临床路径实施的监管,使其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