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管理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保险行业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年平均增长35%,远高于同期GDP年平均9.7%的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许多寿险公司卖出大量高预定利率保单。但在1996年5月1日之后,央行进入降息通道,市场处于低利率时期,这些积累的保单难以实现预定的高额回报,因此形成了巨大的利差损。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向市场释放了过多的流动性,目前市场上充斥着通胀预期,央行逐步生息,此时寿险公司又面临着退保风险。另外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经营的限制逐步取消,我国寿险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最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金融市场日趋完善,利率汇率等关键因素将有市场的力量来决定,经济全球化使得价格在各国间快速传递,利率的变化将会更加变幻莫测。和国外经营了几百年的保险行业相比,我国的保险业还很年轻,很多体系尚不完善。因此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研究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管理。寿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稳定器。利率变化会对寿险公司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寿险产品的定价特点是定价在前而实际成本发生在后,所以寿险公司需要对定价的三个关键因子进行预测:死亡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率。随着人寿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积累,死亡率和费用率的数据在长期内一般比较稳定,投资收益率受市场收益率的影响最大,而且寿险公司的负债一般多为长期负债,这使得其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大。另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寿险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寿险公司纷纷推出新型的寿险产品,如万能险、投资连结险等保险产品。这些创新型寿险产品未来的偿付现金流皆为利率敏感的。这些产品的发布为寿险公司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当今利率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下,利率风险问题已成为关乎寿险公司存亡的核心问题。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管理可以从两个层次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层次是分别研究利率变动对寿险公司资产的影响和对寿险公司负债的影响;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来管理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从而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实现寿险公司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首先,本文对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进行界定,并深入研究了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生成机理,并以中国人寿为例,定量分析了利率变动对公司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的影响;其次,本文以中国人寿的创新型保单“福禄尊享’’为例,运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出该保单未来各期的赔付现金流。并针对该保单的现金流特点,运用免疫理论,在我国债券市场中选取适当的债券集合(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包括含权债券)来对该保险产品进行免疫。最后,本文运用最优化理论找出该保单对应的相对最好的免疫债券组合,但该免疫债券组合可能不是最好的,因为在选择债券集合对的时候没有穷尽市场上所有的债券,并对该免疫债券组合进行情景测试,得出结论,在考虑久期分散度的情况下,免疫债券组合有更好的免疫表现。
其他文献
新材料的制备以及对材料新物性的发现和调控持续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回溯过往,每一次重大的科技突破都是以材料的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条件。长期以来,材料领域的研究采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后,人们对何为文化事业、何为文化产业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尚无定论。理论认识
<正>《我和祖父的花园》内容贴近学生,适合学生学习。许蓓老师和王春丽老师虽同教这篇课文,但从两位老师的教学纪实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同样的"花园"中各具千秋的语文课堂。
电影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主要交流方式和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电影的交流则占了其中很大一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稠油开采技术方法,分析了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热水驱油开采技术、CO2驱油技术、常规水驱开采技术等驱油原理、筛选方法、现场成功实例及存在的问题等,在此基
本文从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功能和要求入手,通过考察国际上项目后评价的组织情况和我国的现状,探讨了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组织体系的构建问题,提出构建以审计机关为政府评价主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成功申遗为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加速提供了重大契机。梳理了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按照文献的研究脉络
本文从民族、公民、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民族、公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对公民、国家认同的弱化,从二元认同到一元认同,国家的同质化,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实践等方
<正>沱江污染案2004年2月11日到3月2日,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化公司)违规技改并试生产,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未经处理的含氨氮工艺冷凝液直接排放。同时,该公司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