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分析了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构建了它们的LC-UV-MS/MS谱库,并对不同葡萄酒样中的酚类物质进行了指纹分析;同时检测了几种中国野生葡萄中花色苷物质,结果如下: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配备离子阱质谱,在ESI源的负离子模式下分析了苯甲酸、肉桂酸、黄烷-3-醇、黄酮醇、白藜芦醇等6类39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标样;在ESI源的正离子模式下分析了14种花色苷标样,构建了其LC-UV-MS/MS谱库,直接用于葡萄酒中相应酚类物质的鉴定。这一方法简化了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分析工作,为不同产区、品种、栽桔方式、酿造工艺生产的葡萄酒中酚类指纹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样的条件下分析了不同葡萄酒样中的酚类物质,共检测到非花色苷酚类物质31种,通过LC-UV-MS/MS谱库搜索和比对,鉴定出26种;检测到花色苷32种,根据LC-UV-MS/MS特征分析,可全部鉴定其化学结构。
对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和花色苷类物质的定量方法进行了优化和评价。16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平均加标回收率除芦丁和白藜芦醇葡萄糖苷外均在78%以上,线性良好,线性范围内相关系R2>0.999;精密度的重复性在日内、日间(n=10)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2.0%,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0%;最低检测限在0.005-0.125mg/L之间,最低检测量在0.15-0.625mg/L之间。花色苷物质的分析首先考察了标样的稳定性,发现白葡萄酒是溶解花色苷标样的理想基质。Mv-3-glu线性良好,在5-500mg/L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精密度的重复性在日间(n=6)保留时间的RSD小于2.0%,峰面积的RSD小于4.0%;最低检测限为0.13mg/L。所有结果显示,定量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葡萄酒商业化生产的质量控制。
通过以上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商业葡萄酒和实验酒样,发现不同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和花色苷类物质的种类、含量和组分比例上的差异。
通过上述建立的方法,分析了3个种、6个株系的中国野生葡萄和2个品种的欧亚种葡萄(VitisviniferaL)果皮中花色苷物质,发现野生种葡萄均含有花色素的单、双葡萄糖苷,并以二甲花翠素双葡萄糖苷为主特征峰(除济南-1外);葡萄浆果的成熟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变化和组成比例在不同葡萄种、品种(株系)间表现不同。此外,本研究在野生种刺葡萄(V.davidiiFoex)的几个株系中检测到3种新的花色苷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