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随机将入选的111例产妇分为空白组、安慰组和电针组,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以医生镇痛评分、产妇自评分及外周血β-EP为镇痛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电针三阴交的镇痛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各时间点的镇痛情况,医生镇痛评分三组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产妇自评分三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并经进一步组间比较,电针组镇痛效果最好,安慰组次之,空白组最差。2.分别对各个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医生镇痛评分在留针30分钟、起针1小时、起针2小时和起针3小时四个时间点上,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疼痛等级的各级例数分布情况看,电针组镇痛效果最好。产妇自评分在留针15分、留针30分、起针1小时和起针2小时四个时间点上,三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留针30分钟、起针1小时和起针2小时三个时间点上三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均以电针组镇痛情况最好。3.通过对各组产妇自评随时间进展疼痛情况的观察,结果显示电针组疼痛进展最缓,与针前相比只有一个时间点与针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空白组有四个时间点与针前有显著差异(P<0.05),安慰组有五个时间点与针前有显著差异(P<0.05)。4.三组外周血β-EP含量均增高,三组含量电针组<安慰组<空白组,但三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医生镇痛评分和产妇自评分均显示出电针组缓解疼痛效果最好,安慰组次之,空白组则最痛,可见电针镇痛的效果非常明显,明显优于安慰组和空白组。同时电针三阴交镇痛具有较长时间的后效应,医生镇痛评分、产妇自评分均在四个时间点上三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可推测出电针起效可能从留针15分钟开始,可持续到起针4小时,说明电针三阴交既有一定即时效应,也有一定的后效应。安慰针也有一定的缓解分娩疼痛的作用,但不如电针三阴交效果好。电针三阴交后三组外周血β-EP含量均增高,三组含量电针组<安慰组<空白组,考虑到β-EP起镇痛效应在中枢,推测电针三阴交可能促进外周β-EP向中枢转移,增强中枢的镇痛效果。本研究旨在研究三阴交单穴的镇痛效果,但针灸的镇痛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可能还与穴位配伍、针刺角度和深度、得气与否等因素有关。只有将各种相关因素最优化,才能发挥最好的镇痛效果,这也是进一步研究影响针灸效应相关因素的必要所在。目前对人类镇痛中枢-外周神经递质转换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只能通过观察外周指标来间接观察中枢镇痛效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故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中枢-外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