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情志致病角度出发,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CUMS)建立痞满证肝郁大鼠模型,探究痞满证的发病机制。观察电针针刺双侧肝俞穴和足三里穴对模型大鼠肝郁状态的影响,及对大脑海马组织ERK、p-ERK、CREB、p-CREB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痞满证肝郁证候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郁等情志因素致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针灸治疗情志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60只SPF级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体重在180g-210g之间,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中药组、非穴组;每组各12只大鼠。建立痞满证肝郁大鼠模型,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进行造模。除空白组外,其他大鼠全部进行模型制备。刺激包括:夹尾3min、禁食24h、禁水24h、湿笼24h、明暗颠倒24h、置于空笼24h、热刺激5min、冷刺激5min、噪音刺激2min、倾斜笼45°24h。实验期间,每天随机选取2-3种刺激方法,相邻两天刺激方法不可以重复,总共执行28天。痞满证肝郁模型大鼠造模从第15天开始实施干预措施,干预手段分别为:模型组给予抓取固定刺激,电针组选取双侧肝俞穴、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干预,非穴组给予距尾尖1/3、2/3处电针刺激,药物组给予逍遥丸悬液(1mg/100g/d)灌胃干预,连续干预14天。分别于实验前1天、实验第14天、实验第28天称量各组大鼠体重;根据大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旷场实验、蔗糖偏好实验,进行评定;在实验完成后,检测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大鼠大脑内海马组织需要在冰上进行剥离,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REB、p-CREB和ERK、p-ERK蛋白含量的表达。结果:1.研究显示,模型组大鼠第14天的体重明显低于与空白组(P<0.01)。给予干预措施后,电针组、中药组大鼠的体重有所改善,且与模型组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P<0.01;中药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非穴组大鼠体重与其相近(P>0.05)。与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非穴组(P<0.01)。2.研究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明显降低(P<0.01)。干预措施实施后,电针组、中药组大鼠的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均有所改善,以上两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明显高于非穴组(P<0.01)。3.研究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中药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高于非穴组(P<0.01)。4.研究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升高明显(P<0.01),小肠推进率降低明显(P<0.01)。干预措施实施后,电针组、中药组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以上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研究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海马CREB/p-CREB,ERK/p-ERK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电针组、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CREB/p-CREB,ERK/p-ERK的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CREB/p-CREB,ERK/p-ERK表达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1.电针肝俞、足三里穴能够改善痞满症肝郁大鼠模型的肝郁状态。2.电针肝俞穴、足三里穴可上调大鼠海马CREB/p-CREB、ERK/p-ERK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肝郁状态;对大鼠海马CREB、ERK的表达有正调节作用,对痞满证肝郁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建立痞满证肝郁大鼠模型,观察行为学实验,证明电针足三里穴、肝俞穴对治疗痞满证肝郁症候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