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花大力气来研究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其中九亿多在农村,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农业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业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并进而影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城乡差别扩大等问题日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必要。 其次,是应对入世挑战的需要。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WTO的成员国,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入世必然使我国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展开激烈的竞争,由于在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先进生产要素的使用,国家保护水平上存在着重大差距,入世必然给我国农业带来严重冲击。应对农业入世挑战,我国需要作出许多调整:如根据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布局,改善农产品品质、品种,提高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也必须进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因此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大有必要。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经营主体变更的角度把新中国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与个体经营,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第二部分对新中国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从原因看,农业经营方式的演进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受国家方针政策的作用。从启示看,主要有四点: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二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及时归纳总结群众的创造并加以推广;三是党的农业政策要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四是要大胆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揭示中国未来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的趋势。首先指示“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未来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的趋势,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缺陷的要求,也是应对入世挑战的要求。其次对“适度规模经营”作了分析,指出“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侧重于从“质”的方面,即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方面把握规模经营的“度”,规模经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还包括产前产后环节。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推进适度规模的途径主要有三: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以非农化、城镇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并对这三种途径的具体路径、模式作了理论和实例的阐述,以期对各地寻找符合本地区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以非农化、城镇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是根本途径,但由于全国只有少数地区具备了成熟条件,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仍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