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01月至2017年07月我院收治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完善全组每一位患者骨盆64层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的二维图像数据;并将其导入Mimics 17.0软件中,通过提取、整合、处理得到三维模型数字信息并形成图像。将三维模型数字信息导入3D模型打印机,制作出与真实骨盆大小一致的实体模型。根据对健侧髋臼的形状对比,塑形重建钢板。对取得的实体模型进行标记、拆解、复位和固定。塑形后钢板消毒备用。术中所有患者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选择手术入路,复位后以预塑形的重建钢板坚强固定。对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进行记录;应用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情况和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通过观察3D打印模型,我们迅速对13例髋臼骨折进行分型,其中双柱骨折6例、前柱+后半横形骨折4例、T型骨折3例。通过3D打印出的骨盆模型与术中真实条件的骨折情况基本一致。通过术前两次模拟操作有了对整体情况充分了解,减少了复位所需要的时间,并以最便捷的方式达到满意复位。此外对解剖钢板前期塑形后术中仅需对角度进行微调,更加节约手术时间,术中对钢板塑形消耗时间从1分钟到接近5分钟,平均每块约3分钟。在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0(100-200)min,平均出血量约790(500-1400)ml,围手术期平均输血600(200-1000)ml。均进行规律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7(6-24)个月,均达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3(3-5)个月。术后参照各种影像学图像,针对对复位质量情况,按照Matt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在6例双柱骨折中,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1例,复位较差1例;4例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中,解剖复位3例、满意复位1例;3例T型骨折中2例解剖复位,1例满意复位。总的解剖复位率达70%。最近一次随访参照Majeed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7例、良4例、可2例,达优良者85%,2例功能评分结果较差者1例为延迟手术造成,1例为复杂双柱骨折伴髋臼顶压缩。目前仍存在术后随访时间较短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创伤性关节炎尚未发现,影响功能评分结果。结论:3D打印模型有助于年轻的骨科医生更好地了解髋臼骨折类型和局部解剖特点。通过3D打印模型预手术的术前计划在手术结果(包括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出血量和骨折复位的质量)方面,较在既往术前仅通过经验准备手术、术中临时对钢板塑形的常规方法优越。基于病人特定的健侧预成型钢板精确地匹配了骨折复位后的解剖形态,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所需的多次塑形的尝试,不仅节约了手术时间,更有助于维持植入物的强度。另外一个3D打印模型的确切优点是可以模拟髋臼骨折这类困难手术,以促进临床实践增长,缩短了学习曲线。然而,术前准备工作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相比传统方式也增加了额外的治疗成本。而且在髋臼复杂骨折粉碎严重或伴髋臼顶部压缩的时,即使通过全面术前计划并尽可能恢复解剖的情况下,术后效果也可能不理想。3D打印是一项数字化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技术。应用3D打印及相关技术在外科各个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次研究中3D打印辅助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方面效果良好,符合目前主流的微创化、精准化医疗理念。但本次研究样本量少,仍然需要进行大样本数据以及相类似类型骨折的病例的对照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我们所得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