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雷公藤,首次以“莽草”的名称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其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的免疫抑制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慢性肾脏病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应用雷公藤多苷片后都能有满意的疗效,然而目前研究大多是证明雷公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有效性,并没有对有效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有效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究竟有哪些特点尚未深入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所有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病例的证候特点及化验室指标特点,以期在临床中初筛出更加适合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病例,提高雷公藤多苷片的临床有效率;同时,对雷公藤多苷片对造血系统、肝功能、肾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价,找出雷公藤多苷片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为提前干预雷公藤多苷片造成的副作用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以2018.12-2021.3我院肾病风湿科病房及门诊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为试验数据来源,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肾小球疾病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化验室指标(24h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尿蛋白变化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分组。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结合导师意见,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录入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用x±s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M(P25,P75)来表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约1:1.23。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59.29±10.85)岁,基线尿蛋白水平(4.09±3.23)g/24h,治疗后尿蛋白水平(2.41±2.26)g/24h。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临床特点依据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24h尿蛋白下降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服药3月后24h尿蛋白定量)/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进行分组,分成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共17人,占所有患者21.8%)、尿蛋白下降1-20%以内(共8人,占所有患者的10.3%)、尿蛋白下降21-40%(共5人,占所有患者的6.4%)、尿蛋白下降41-60%(共20人,占所有患者的25.6%)、尿蛋白下降61-80%(共15人,占所有患者的19.2%)及尿蛋白下降81%以上(共13人,占所有患者的16.7%)共6组。单因素分析结果:LY、TG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的影响在不同组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 MO、NE、RBC、HGB、PLT、TC、HDL、LDL、TP、ALB、ALP、ALT、GGT、AST、UR、CR的变化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影响在不同组别无显著差异(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淋巴细胞(OR=2.70,95%CI:1.24-5.90)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保护因素,甘油三酯(OR=0.72,95%CI:0.53-0.97)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危险因素。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患者24h尿蛋白下降率为主要疗效指标,结合患者水肿症状的改善程度进行分组,包括无效组(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且水肿未见明显改善)、有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内,且水肿轻度改善)及显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上且水肿程度明显改善甚至消失)3组,所有患者共7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22例,占比28.2%;脾肾阳虚39例,占比50.0%;肝肾阴虚17例,占比21.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8例,占比23.1%;血瘀证20例,占比25.6%;湿热证40例,占比51.3%。无效组患者共17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5例,占比29.4%;脾肾阳虚3例,占比17.6%;肝肾阴虚9例,占比52.9%。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35.3%;血瘀证8例,占比47.1%;湿热证3例,占比17.6%。有效组患者共13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6例,占比46.2%;脾肾阳虚3例,占比23.1%;肝肾阴虚4例,占比30.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46.2%;血瘀证3例,占比23.1%;湿热证4例,占比30.8%。显效组患者共4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1例,占比22.9%;脾肾阳虚33例,占比68.8%;肝肾阴虚4例,占比8.3%。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12.5%;血瘀证9例,占比18.8%;湿热证33例,占比68.8%。有效组和显效组共61例,其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7例,占比27.9%;脾肾阳虚36例,占比59.0%;肝肾阴虚8例,占比13.1%。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2例,占比19.7%;血瘀证12例,占比19.7%;湿热证37例,占比60.6%。4.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安全性评估全部患者的服药后NE与服药前NE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E为3.78(2.96,4.55)× 109/L,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NE为3.50(2.97,4.14)× 109/L。结果显示,治疗后NE有明显下降。服药前后的HGB、RBC、PLT、肝功能(TP、ALB、ALP、ALT、GGT、AST)、肾功能(UR、CR、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一定范围内,淋巴细胞水平越高,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率越高;甘油三酯水平越高,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的概率越低。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患者中,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实证以湿热证为主。3.肾小球疾病患者连续服用3月雷公藤多苷片后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临床中需警惕免疫低下,诱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