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既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过程,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文明的显著标志。现在,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正在迅速发展提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了我国人口数量、劳动力质量、土地面积等因素的制约。陕西省在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2.1%,较2000年增长了9.84个百分点,同时,咸阳、宝鸡进入了大城市的行列,延安、安康等也进入中等城市行列。此外,陕西省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28.02万人次,增加居民消费28.26亿元,拉动GDP增长约57亿,城镇化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效应也日益凸显。2009年陕西省经济总量达到8186.65亿元,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也达到3200美元,但是依然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较大,环境问题严重以及城镇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我国有必要走一条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是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则是走一条集约高效、社会和谐的新道路,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统筹兼顾,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动力,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指引,将社会和谐作为发展目标,让各级城市与乡镇最终得到协调一体的发展。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了两大部分,分别是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与结合陕西现状所提出的相关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与模式建议。在结构上则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等内容;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构建,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基本框架以及内涵特征;陕西省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现状,包括了成就、问题、趋势预测等;外省(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通过分析浙江、安徽和成都等地区的发展路径,从而得到宝贵经验,为陕西省所用;陕西省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构建和对策建议,根据陕北、关中与陕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去提出相应模式,并且通过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体制,不断提升城镇化品质,彰显城镇特色等措施来保障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