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初步探讨胸肋复合体损伤对胸椎骨折稳定性的影响,为将胸肋复合体损伤因素引入胸椎骨折TLICS评分系统提供依据;并根据这一评分系统探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回顾性调查方式对2002年1月-2008年12月间因胸椎骨折而入院治疗的病例共189例,按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资料与数据整理记录,按合并胸肋复合体损伤程度分组,其中单纯胸椎骨折组(T组)84例、胸椎骨折合并一侧肋骨骨折组(T+OR组)46例、胸椎骨折合并双侧肋骨骨折组(T+BR组)40例、胸椎骨折合并双侧肋骨和胸骨骨折组(T+BRS组)19例,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受伤机制、合并胸部损伤情况、Hanley和Eskay分类、TLICS评分、Cob’角、横断面椎管内碎骨块占位面积(S1)、矢状面骨折累及椎体面积(S2)、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等指标;89例接受胸椎内固定手术,其中T组27例、T+OR组19例、T+BR组28例、T+BRS组15例,比较各组间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Frankel分级等。结果:T+BR组和T+BRS组胸部合并症多,骨折脱位和爆裂脱位的发生率高(>50%)。T+BR组和T+BRS组Cob’角≥20°的分别占47.5%和57.9%,S1≥1/3椎管面积的占55.0%和68.4%,S2≥50%椎体面积的占42.5%和52.6%,与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前者稳定性更差。T+BR组和T+BRS组TLICS的平均分值分别为5.0±2.0分和5.3±1.8分,显著高于T组的3.5±1.9分和T+0R组的3.8±2.0分(p<0.05),说明前两组胸椎骨折损伤严重,稳定性差。在TLICS评分为4分的病例中, T+BRS组的手术治疗率为75.0%,显著高于T组的8.3%(p<0.01)。T+BR组和T+BRS组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多采取后路、长节段固定的手术方式。T+BRS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7%,明显高于T组(p<0.01)。对术前和术后Frankel分级在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BRS组与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不同程度的胸肋复合体损伤对胸椎骨折的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2、在对胸椎骨折进行TLICS评分时,有必要考虑到肋骨及胸骨的损伤情况。